本版导读
抢险移山的壮歌
——宝成线190抢险改道工程纪实
李志远 王培通
古来人蜀,有三大要津,尤以散关为最:怪石、巉岩、峭壁奇峰,栈道百转千回……
1955年,英雄的铁路工程队伍炸响了开山第一炮,弥漫硝烟中,诞生了数十个铁路建设史上辉煌的第一……星移斗转,40年过去了。横亘在关中腹地的苍茫秦岭间,从未能减轻铁路工人心中那与生俱来的沉重职责一一这宝鸡、广元间的364公里漫漫秦岭,这险象环生、变化万千的悠悠蜀道,座落在极为复杂的地质环境中,临江傍水,越岭翻山。1981年夏末,地摧山崩,江河横溢。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水向人们敲响了根治的警钟。
1992年5月19日,宝成铁路马蹄湾车站190公里处山体位移,严重坍塌,两度中断行车已达30余天。川陕震惊,西南告急,部分厂矿企业因此陷于停产,数百万计的人员陷于窘迫。铁道部的压力如山岳倾来,西铁工人的心中更似火焚油煎。
舍生忘死的抢险大军中,西铁工程一公司的顽强作风,给人们留下了太多、太深的印象……
1992年11月16号,铁道部副部长屠由瑞同志再度巡视了已经通车的病害区段;大块剥落的山体,触发了老人深深的忧虑。他果断地提出了改线的要求!西南三省35%的工农业生产物资要求我们有一条钢铁的通道,改革开放的澎湃浪潮要求我们有一条不息的动脉。
初步方案中,险山峻岭间3.27公里的改线工程、两桥两隧的施工计划需要一支意念如钢的队伍,紧迫的工期、巨大的任务量,需要一支能征善战的铁军。纵观秦岭山区的百年历史,惊天动地而来的洪水多以8月为最,竣工交验的日期更以7月为宜。大自然严酷的定律,在西铁一公司宽阔的肩膀上,压下了山岳般沉重的7月31日,最后交工日期。
要根治就要在大块断裂的危石下开凿隧道,要在喧哮奔腾的江水中竖起高桥,但眼前,却没有一处作业面,没有一处可供立足的三尺平地。曹相和这个年轻的工地总指挥肩头,陡然感到,重了许多、许多。
1992年12月27日,鉴于宝成线190公里地况复杂,潜在病害严重等,铁道部领导毅然作出延伸改线区段、再增加1.6公里,全线为4桥4隧,施工总长4.896公里的重大决定。其中桥隧总长即占施工线路的72.08%,这在全国线桥改线施工中也是罕见的比例!按铁路系统较为先进的施工进度计算,拿下这一工程,理论上不可少于14个月。
一公司指挥机关迎难而上。11月30号现场办公;12月30号全部进点!数九隆冬,雨雪交加,遍地英雄炊烟,裹着蓬蓬圣火。由全国四省区汇集而来的3123人的抢险施工队伍,日夜兼程,在宝成线190公里处,集结着……
一公司一队,是进驻施工地点最早的单位之一,承担了菜子坝和骆驼梁间两桥两隧的部分建设任务。首批开进的110条汉子,立足未稳,就急匆匆奔上了工地。没水、没电、没机械、没设备,就连工程急需的材料也是人拉肩扛、连拖带拽、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运进工点的。拼死命挣扎了五天四夜,嘉陵江畔抖然变了个样子;人流熙攘,口号震天,一派热火朝天的建设景象。
细心的乡民却感到诧异:这里的一切竟是十分简单。工作方法象开挖梯田。手工打眼、药捻子放炮、不是去背、就是去扛,夜色升起之后,一片黑灯瞎火,电气化火车旁边的工地竟然连电都没有。
副队长冯能堂更是忧心如焚,他最怕的是没水。线路改造,大量的土石方工程,隧道开钻、泥浆压力、打灰搅拌,在施工的黄金季节里,水,就是人的血液。打了3口井都不见水,安了3个泵都不上水,职工们心头,人人象烧燃了一把火!背!党支部一声令下,裸露的小腿肚子咔嚓嚓踏进了闪着青光的冰碴子中间,一担子两桶,硬是坚持到送电以后。
早春的山区,寒风料峭。架工班长俱三纲和伙伴们一起攀在高耸的脚手架上,连续40多天,用心血和汗水为同志们搭设着登高作业的天梯。手冻肿了,呵口气再干,脸冻裂了,没有人叫苦,寒夜洒落的露珠,覆盖在冰冷的工装上,侵袭着肌肤,撕咬着骨肉,仿佛在严厉考验着这些意念如钢的七尺男儿。
共计18孔的两座大桥,林立的钢管骨架上,溶铸着多少桥工忘我的奉献。
一公司一队,这是一支遇水架桥的桥工队,连续作战的作风非常顽强。初到工地,接到整整400米的挖掘任务,大伙儿一听,都楞住了。上!副队长冯能堂一咬牙,呼啦啦带上去几十条精壮汉子。从此,那危石林立的悬崖顶上,这个魁实实的身影,3个月没挪窝儿。眼望着累瘦了一圈儿的小伙子们,曾在部队是优秀连长的工会孙主席由衷地发出感叹:“在这里,人是硬茬,干的活也是硬茬!”
就在桑树梁隧道北口,孙主席拉住了一个浑身热汗的毛小伙子。这个人“很不自觉”连续加班一个多月,每天十四五个小时, “咋?”小伙子神密地凑近孙主席的耳根,一本正经地说着幽默话: “你不想让我多挣钱?”
在抢险工地加班,有人断定待遇很高。
孙主席哭笑不得,进驻190工地前夕,有一种说法,叫“月薪千元”。其实确切地说,不过五、六百元。比较起这些职工的贡献,这工资很难说高。推动190工程进程的,不是金钱的威力,而是职工们满腔的热忱、无尽的爱。
(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