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山林动物要保护当地群众从要致富
佛坪自然保护区扶持群众致富通力搞好保护
本报讯 佛坪国家自然保护区一手抓保护,一手抓扶贫,扶持境内群众发展经济,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有力地促进了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工作。
佛坪自然保护区面积3万余公顷,是我省唯一以保护大熊猫为中心,全面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区域。周边与佛坪、洋县、太白、周至等县境接壤,区内星星点点散居着75户人家,340余人。这些农户生产方式落后,生活水平很低,保护区未建之前,多是毁林开荒,放火烧山、下套狩猎,赖以维持生计。
当地群众要致富,山林动物要保护。如何处理这一对矛盾。佛坪自然保护区本着“智力开拓,技术指导,经费上适当资助”的原则,扶持当地群体发展适合山区特点,有利于保护资源的多种经营生产,先后投资5万余元,帮助境内农户发展地膜玉米1500多亩,亩产达300多公斤,比旧的耕作办法增长两倍多,解决了境内群众吃粮难状况,扶持群众改良中蜂1000多箱,改良后每箱产蜜比土蜂增长5倍,同时还发放枣皮(一种药材、又名山茱萸)树苗2万多株,境内农家人均60多株,这些树现已普遍开花结果。保护区当局还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协助群众发展天麻、木耳、乌药、杜仲、生溪的生产,并投资在岳坝、大古坪、三官庙等地修建了小型水电站,不仅解决了山区群众的生活生产用电,更重要的是保护了境内森林资源。
生产发展了,当地群众生活好转了,对自然保护区的认识也有了提高,上山种地、采药,发现保护动物如熊猫,羚羊等及时跑到当地保护站报告,发现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人和事也能及时反映,无形中保护多了几十双眼,几十条腿。
扶持境内农户脱贫致富,佛坪自然保护区不是单纯给钱,他们认为:输血不如造血,给钱不如找项目,花小钱利用开发山区资源挣大钱,同时注意坚持实行扶持与资源保护挂钩。今年下发生产扶持款时就明确规定:对于去年以来参与在境内乱砍滥伐、乱捕滥猎或收购贩卖国家保护动物的人,取消其扶持款。
本报记者 韩庚 叶广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