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93年07月13日
头版
01

天宇茫茫鉴英才

——记卫星测控专家、青年高级工程师席政

自我国第一颗东方红卫星飞向天宇到澳星腾空,我国已成功发射了近30颗不同类型的卫星。这一次次的成功,最终决定于卫星测控系统对卫星实施跟踪测量、数据处理、运行管理等复杂程序。席政,就是从事这项光荣而艰巨事业中的一员。他现任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卫星测控总体方案设计室中校高级工程师。

少年,是梦幻的摇篮。席政永远忘不了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后,那举国欢腾的动人情景。当时,他还是一名只有14岁的中学生。那天,他背着书包,装上同学们自己油印的“号外”,和大伙一起兴高采烈地走到10多里外的乡下,宣传“中国人飞上天了”的喜讯。一连几天,他激动得睡不着觉。这个喝延河水,吃小米粥长大的陕北娃娃,梦想自己将来能“开”卫星。

1982年,他从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电子对抗专业毕业后,被幸运地分配到了西安卫星测控中心。这使他既喜又忧,喜的是自己的理想变成了现实,忧的是第一次参加3个小时的技术会就傻了眼。因为,作为一名合格的航天测控总体技术人员,必须掌握天体力学、无线电测控原理、计算机软硬件等多种知识。现在他才尝到了一个想干一番大事业,但又面临学非所用的青年大学生的苦衷。这时,老首长体贴入微的开导,老技术人员的热心指点和帮助,不容他更多地思索,这位26岁的小伙子就象当年黄土坡上学耕种那样,开始在祖国的航天测控技术领域奋力爬坡了。

从此,他整天钻在机房、资料堆里、如痴如迷,他靠这股干劲,苦战了700多个日日夜夜,不仅掌握了卫星测控总体技术所需的知识,还浏览了大量中外科技资料和新技术信息,为今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在完成科研技术工作的同时,还不断进行课题研究,并获得9项国家、部委级以上科技进步成果奖。他利用业余时间设计、组装的“东方红二号甲卫星模拟应答机”,经下属测控站使用数年,没有发生任何问题;他只用3天时间就拿出了“阿拉伯卫星测控支持投标建议书”的全部中英文稿;他完成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今后5至10年技术建设的“近期多星测控网的技术状态”一文,只用了4天时间……短短几年,能取得这些成绩,练就这样高的工作效率,对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来说,是多么不容易啊!

1986年,我国将发射“东方红三号”新一代大容量同步通信卫星。它的发射成功将标志着我国航天技术跨上一个新台阶。当时,组织上将这一重要任务的技术总体工作交给了年轻的工程师席政。能否利用我国现有的测控网完成这项工作?是否还要租用国外的测控站?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技术难题,对他来说是个严峻的考验。一个星期天中午,他在家里呆不踏实,就独自来到营区外的一条小河边,望着遥远的天空,苦苦思索着解决问题的方案。直到太阳快下山时,他终于理清了思路。于是,他急忙跑到机房,打开微机反复验证,最后得出了结论。只要放宽对卫星遥测全程监视的要求,并确保轨道设计的准确性,用我国现有的测控网就可完成卫星的测控任务。在此基础上,他撰写的“同步卫星发射多次变轨时最佳中间轨道的选择”论文,还获得了部委科技进步奖。1990年7月,我国发射的“长征二号捆绑式火箭”搭载了一颗巴基斯坦卫星,巴方请求我方提供轨道支持服务,组织上派席政参加与巴方的谈判工作。在谈到服务费用时,巴方首席谈判专家马基德说我方提供的服务很简单,言下之意不想掏腰包。席政凭着敏捷的才思、雄辩的口才,从专业技术方面驳倒了对方。后来,巴方专家心悦诚服地多次向席政表示:“你们是专家,你们更有资格说怎么做是最合理的。”

一份汗水,一份收获。年仅37岁的席政,如今已成为我国航天测控系统最年轻的高级工程师和测控专家之一。他还先后被评为陕西省、国防科工委、全军和全国学雷锋先进代表,受到江泽民李鹏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并被总政治部授予“模范青年科技干部”光荣称号。

(张效员)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