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厂长叹苦经
本报记者 柳江河
国有大中型企业是我国的经济支柱,其经济效益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国家的经济实力。为此,国家曾先后出台许多政策。《全民所有制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的颁布,为企业走向市场,创造了良好条件。然而,在现实中,因社会环境和政府职能转变缓慢等原因,使企业的决策者们看了《条例》信心倍增,面对现实却是有苦难言……
难言之一:各种名目繁多的摊派。政府一些部门用行政命令方式向下摊派。修西宝公路要经过某县,县政府向当地一家军工企业摊派36万元。厂长回话“要钱没有,要命有一条。”铜川水泥一厂,仅两个月内,有10多个单位向该厂提出各种名目的罚款、摊派、赞助等不下100万元。记者在能源部某单位采访时,某税务部门宣传演出让企业赞助3000元。记者告诉来人:“我正在调查向企业摊派一事,请留人细谈。”对方一听此话,立马走人。这类事,举不胜举。我曾问一些厂长、经理:“为何不按《条例》的有关规定,向审计、监察部门举报?”他们说:“摊派大都有来头。你不给,他以后会通过其它办法放你更多的‘血’!”
难言之二:企业人事管理权落实难。《条例》第18条规定:企业享有人事管理权。企业打破了用工界限,干部工人能上能下,这是好事。可在现实中执行的又如何呢?一位厂长告诉我:“我曾免了几名不称职的干部去当工人。”可上面来人说:“你的权真大,那几个人怎能说免就免呢”,让我长远考虑。这话明明是在要挟人。西凤洒厂厂长何长庚说:“企业打破了用工界限,但主管部门的职能没有转变,你免掉的干部,提拔的工人,人家不认帐。干部下去当工人,给上面的报表,仍要注明其是干部。”
难言之三:落实自主劳动用工权阻力大。招工时,当地一些有脸面的人都想把自己的人安插到效益好的企业。今年5月,陕西渭河精密模具总厂招工,省市县乡一些干部来走“后门”,厂长接到30多张条子。还有一个企业招工,上面以各种理由,随意往企业塞人。对此,厂长只好望“上”兴叹。
难言之四:“婆婆”管得太多,随意性大。2月23日,西安台板厂因“婆婆”干预,将扭亏厂长胡兰荪突然免职,换上前任的亏损厂长。后经职工到市委、市政府上访反映,新闻单位的曝光,“婆婆”只好收回指令。胡兰荪重返工厂。5月16日,西安锯条厂厂长常忠被“婆婆”突然宣布免职,让一不称职者主持厂工作。该厂职工向“婆婆”上访反映,新闻界进行了披露。9天后,常忠官复原职。西安啤酒厂,9年换了11个厂长,最短的只停留4个月。职工们说:“厂子让‘婆婆’换散了!”
如今,“婆婆”又变了戏法管企业:建立集团公司,把企业变成为“二级法人”,实质上是“集团变集权”。这是改革的后退,是旧体制套上了新形式。
难言之五:社会综合治理跟不上,乱向企业伸手和敲诈。记者在南郑县采访时,一位厂长气愤地说:一名交通民警就敢无故扣工厂的汽车。条件是让他表姐长期休病假,工资不能扣。为了企业的生产不受影响,这位厂长答应了民警的要求。某厂领导曾多次接到恐吓信,其中一封信装有子弹。某酒厂来了几名卫生部门的人,想法在工厂搜集了不少老鼠屎,要按其数量罚款。职工气愤地说:“天上飞过的鸟,把屎拉到工厂罚不罚款?”
难言之六:金融改革滞后,企业没钱难搞活。原因是金融秩序混乱,资金管理失控,现在不少企业因贷款难,技改项目、开工项目受到严重影响,仅有的一些自有资金也日益枯竭,只好惨淡经营。如此下去,真令人担忧!……
搞活国有企业,光有中央政策不行,还要有各级政府令行禁止,企业自身努力和社会各方面配合支持。广大职工群众对企业转换机制,特别是政府转换职能,要求强烈迫切,呼声甚高,甚至因此而产生出的不满情绪也日益滋长和增强。这一现实问题应引起政府各部门的严肃和充分的关注,在已有的成绩和进展的基础上,尽快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继续加快这个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