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93之夏:天凉人“热”
处暑过后,人们终于松了口气。早在春末,空调广告就在电视上问观众:今年夏天怎么过?幸好,今夏雨天多,阴天多,基本上是一个凉夏。
(一)
天凉,但躁动的人们尤其是青年人仿佛没凉,依旧很“热”——
各类舞厅、卡拉OK人满为患,依旧有新开张的歌舞厅放一串万头鞭而后加入这个行列。二十左右的小青年,学“豹兄弟”样的发式,拖着似乎永远抬不起来的脚步,在舞厅幽幽的灯光下搓着二步。“永远爱不完”、“依旧想你”一类歌曲也似乎永远占据卡拉OK的主流,嗲声嗲气者有之,放声大吼者有之,念歌背书者有之,五音不全者亦有之。在这些敢于表现者的表现下,卡拉亦从屋内走向街头。
这不仅仅表现在大城市,记者七月份在商洛、安康走了十县二镇,每个县城的舞厅门前都热闹非凡。甚至在紫阳一个叫洞河的小镇上,千米长的街道,就有两家舞厅、两家录像厅,扩音器送出的粤语打斗之声和童安格的“把根留住”搅成一团,夜半方止。
(二)
上面是一种“热”。在我省的一些大中城市里,还有另外一种“热”:夕阳西下,自行车从各方涌向一些小学校,不是小学生,而是“大学生”——赶来参加各种业校、补习班、辅导班。技能性主要有微机、打字、服装裁剪、美容美发、化妆、会计、公关等等;基础性则主要是为成人高考和高教自考作辅导,开什么专业辅导什么课,从英俄日语到机电一体化,从秘书统计到市场营销,从汉语语言文学到工民建、金融税务,应有尽有。
“热”在这一头的是那些人呢?记者在宝鸡采访了经二路小学和金陵小学听课的几名学生。
塔丽英,30岁,在宝鸡市邮电局搞邮政专业统计。她自考会计专业,13门课考完了9门,现在每周听二次高等数学,每天在家作两小时题。她说,知识丰厚一些对教育子女、对工作上都有利,以后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自己仅是中专毕业,不继续学习,吃老本肯定要被淘汰。
孙新豫,21岁,陕西二建公安科工作。从部队复员,会开车,学法律专业。他说,现在挣钱也行,学知识也行,我想先学知识。
张玉红,23岁,在秦川机床厂当工人,学会计专业,10门已及格。她学习的目的很明确,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由于距单位远,每逢上课,男朋友接送,一年有余风雨无阻。
黄晓红是华通商厦服装柜营业员,23岁,正在听服装裁剪课,她觉得玩只是虚掷时光,不如学点手艺。至于将来,她还没想好。
某部队办的微机班里,座无虚席。带班的李参谋介绍,上期86名学员,这期90名。问及生源和学习动机,他说一部分待业青年是为学一门手艺,另一部分人是单位里有电脑但不会用,属培训性的,还有一些人是为下海作准备。
设在经二路小学的宝鸡秦岭自修大学,已成立9年,培养出了上千名学生。校长张继平拿出花名册,我粗略数了一下,上课者年龄段17岁至24岁最多,25岁到34岁次之,再往上极少。在职者占90%以上,这其中工人又占绝大多数,干部、军队人员、职员次之。
张继平说,上课者有从40公里外来的,每天下课后要等一个小时,才可搭上末班车返回,也有骑车从十几里处赶来的。
明亮的日光灯下,学员们正襟危坐,或念外语,或记笔记;老师们或口授,或板书,我分明感到一股“热”浪袭来,便急忙退出。出得门来,街头一披发女子,手拿话筒,对着那电视上的歌词正唱得如醉如痴……
本报记者
韩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