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93年09月07日

陕西工人报第3版 《我的父亲邓小平》 图片新闻 广告

当前版:第A3版:第3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翻页
第3版
03

萧榕(署名毛毛)历时三年推出长篇人物传记

《我的父亲邓小平》

——中央文献出版社首次披露书中若干精彩片断

近日,首都新闻界一些同仁中间纷纷传闻:以佳作《在江西的日子里)一鸣惊人的萧榕(毛毛),历经3年磨砺,将于今年9月中旬推出长篇人物传记《我的父亲邓小平》(上卷)。

消息不胫而走。

人们渴望尽早了解这本长篇人物传记的内容,当然首先是因为作品的主人公——全国人民敬仰的邓小平同志,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是举世瞩目的政治家、社会活动家,人们都希望更多地了解这位伟人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还因为作者萧榕是邓小平同志的女儿,由她亲笔撰写父亲的传记,内容势必更加权威可信,丰富多采。因此,尽快披露此书的详情,一时成了许多同仁中的热门话题。

然而,萧榕同志至今“不改初衷”,婉拒记者采访。正当此时,记者结识了此书责任编辑、中央文献出版社的周志兴同志。在记者的再三要求下,这位编辑“被迫”接受了采访,首次披露了有关此书的一些珍贵情况和精彩片断——

记者(以下简称记):请您谈谈《我的父亲邓小平》(上卷)的梗概、特点和有关情况。

编辑(以下简称编):邓小平同志的女儿萧榕(署名毛毛)用饱蘸深情的笔墨记述了她的父亲。这部46万字的著作采用倒叙的手法,以小平同志退休第一天开始,描述了邓家的祖先和宗族,记叙了小平同志1949年前的革命生涯。

凝重的历史感。可谓本书的一个突出特点。萧榕撰写此书历时整整3年。此间,她翻阅了大量的档案,采访了众多的老同志,当然,也从父母那里得到了许多珍贵的第一手材料,使读者在了解小平同志革命生涯的同时,也加深了对中国革命的了解。

体现女儿对父亲深深的爱,是本书的第二个特点。作者在题记中写道:“父亲和他的战友们,是与整个世纪的命运紧密相连的一代人,是书写历史与创造历史的一代人,是把毕生献给祖国和人民的一代人”。

其切切深情,溢于言表。

特点之三是文笔生动活泼。作者一方面在对一个伟大的革命家作历史描述的同时,另一方面又常常穿插一些花絮和轶事。由于作者早有创作本书的心愿,又具备得天独厚的条件,所以,许多生动的事例,她信手拈来,给读者印象至深。

记:您能否详细谈谈萧榕创作此书的动机。

编:萧榕在书中专门谈到这个问题。她在《本书最后的话》这一节中说过:

“我要写我的父亲,因为这是我藏在心里很久的一个愿望。

我要写我的父亲,因为我常常在我父亲的身边,我认为我了解他。

我要写我的父亲,因为我崇敬他。

我以我的全心,爱我的父亲。

父亲的一生,经历太丰富了,故事太多了,时间的距离,也的确拉得太长了。

以我一个人如此单薄的力量,要把父亲那丰满而又极富传奇色彩的一生描绘出来,哪怕仅仅描绘一个轮廓,都是何其难哉。”

“我的本心,是要把我所知道的告诉大家。

作为史学角度,也可以补漏于万一。

我写完了这本书,但还没有写完我的父亲。

对于父亲的后半生,我知道得更多,了解得更深。因为在父亲后半生的时候,我已经长大了,成熟到足以理解我的父亲了。

所以在这本书写完以后,我将继续写我的父亲的后半生。

我相信,下一本,一定会比这一本更好。”

记:萧榕同志是名人后代,您作为此书的责任编辑,与这样的作者打交道有什么感受?

编:非常轻松。为出版这本书,萧榕到出版社来过好几次,诸如书中绘制的地图、选用照片、设计封面等等,她都亲自来。萧榕的衣着很随便,常穿那件黄色的夹衣,有时就套件T恤,赤脚穿双凉鞋。说来就来了。与我们交往言谈也极平易随和,什么事都好商量,没有一点架子。她还极富幽默感,喜欢逗乐。因为她长我两岁,便一再叫我“小周”,而对她自己,却一再要求我们称她为“萧老”,理由是“老萧”或“大萧”不如“萧老”好听。(说完大笑)

记:您能否尽可能多地透露一些本书的精彩片断。

编:《我的父亲邓小平》(上卷)长达数十万字,其中有许多精彩段落,很难一一评述。如果撇开政治性、历史文献性的意义不谈,仅就名人传记鲜为人知的情节和可读性而言,也很难介绍周全。比如第一章写小平同志退休第一天,我觉得就特别精彩。

(说到兴奋处,周志兴顺手拿出一叠书稿,抽出其中几页,情不自禁地念出了声)

邓小平退休第一天

1989年11月8日。

清晨,天还未亮,飘飘洒洒的细雨就已润湿了深秋的大地。

爸像往常一样,按时起了床。像往常一样,准时而又规律地吃了早饭,坐下来看书、看报、看文件。

最小的孙儿因患感冒而未去幼儿园,我带他去看爷爷。

爸问我,还下雨吗?

我告诉他,开始下雪了。

爸一听,马上起身,先把窗户大大打开,进而索性开门走出室外。

外面的空气寒冷而又湿润,雨水中果然夹杂着点点雪花,纷纷落落、飘飘扬扬随风而下。

爸望着雨和雪,感慨地说:“这场雪下得不算小呀,北京正需要下雪啊!”

大概是所谓的“温室效应”吧,今年秋来得迟,冬也到得晚。虽已是11月份,天气仍然不冷。今天这场雨雪虽不很大,但毕竟是北京今冬的第一场雪。

九点多钟,办公室主任王瑞林来了,向爸讲述了正在召开的党的中央全会的一些情况。当然,重点汇报了这次全会上关于爸退休的议程、日程的安排和讨论情况。他告诉爸,经过阅读有关文件和讨论,与会的同志们逐渐理解了爸请求退休的决心和意义,许多同志在发言中讲了很多相当动感情的肺腑之言,今天下午全会将进行表决,晚上由新闻公布。

爸听后十分高兴,说:“总之,这件事情可以完成了!”

中午吃饭的时候,我们一家人围坐在桌旁,席间的话题自然离不开爸退休这个题目。姐姐说,咱们家应该庆祝一下。哥哥说,我捐献一瓶好酒。妈妈说,如果身体好,我也想去参观下午的照像活动。爸则说:“退休以后,我最终的愿望是过一个真正的平民生活,生活得更加简单一些,可以上街走走,到处去参观一下。”大孙女眠眠笑着说:“爷爷真是理想主义!”

下午三时,中国共产党第十三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会议进行表决,通过了爸辞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的请求。

四时许,爸驱车前往人民大会堂,和参加本次中央全会的全体与会者一起照像。

在休息厅里,刚刚从五中全会会场内出来的中央各位领导同志,看到爸进来,纷纷走过来和爸握手。刚刚当选为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的江泽民同志一步趋前,紧紧握住爸的手。他建议,几位领导同志一起,和爸照一张像。当江泽民、杨尚昆、李鹏、姚依林、乔石、宋平、李瑞环、王震、薄一波、万里、宋任穷、胡乔木等十二位同志簇拥着爸一字排好后,记者们一拥而上,闪光灯噼啪闪烁地拍下了这一历史性时刻。

这些就是我们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他们有的银丝红颜,有的乌发满头,他们紧紧地站在一起。

当爸一行人走进大厅时,掌声骤起。爸走过中纪委委员的行列,走过中顾委委员的行列,走过全体中央委员的行列。

爸笑容满面地站在麦克风前,他说:“感谢同志们对我的理解和支持,全会接受了我退休的请求。衷心感谢全会,衷心感谢同志们。”随后,爸与参加和列席全会的全体同志们合影留念。

在离开大会堂的时候,江泽民同志一直把爸送到门口。他紧握住爸的手说:“我一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夜幕渐渐降临,而我们家却是一片灯火通明。

全家人忙忙碌碌了整整一下午,到了吃饭的时间,四个孙子孙女一齐跑去请爷爷。他们送给爷爷一个他们亲手赶制的贺卡,上面贴有四朵美丽的蝴蝶花,代表他们四个孙辈。卡上端端正正地写道:“愿爷爷永远和我们一样的年轻!”他们四个人轮流上前亲爷爷,才三岁的小孙子小弟亲了爷爷一脸的口水,逗得全家人哈哈大笑。在餐厅里,桌子上摆上了在我们家工作了三十多年的杨师傅精心设计的丰盛宴席,淡蓝色的墙壁上高高地贴着一排鲜红的字:

1922—1989—永远

爸望着这一排字,脸上浮现出了深沉的笑容。……

邓小平祖籍在江西

记:听说小平同志沉默寡言,绝少向别人进述他的经历。因此,许多人对他都只知其现在而不知其过去。对于他的祖先和经历,甚至还有许多误传谬说。您能否介绍一下书中所写的小平同志的祖先宗族情况。

编:毛毛曾专程回故乡“寻根”,找到了邓氏的族谱,采访接触了许多人。过去都说邓家祖祖辈辈生活在四川,而据毛毛考证,邓氏祖先原是江西吉安庐陵人。明太祖年间邓鹤轩任兵部员外郎,被派到四川广安履任,从此开始了四川广安邓氏的纪元。邓氏历代祖先中有做官的,也有读书人。经过几代衰败,到邓小平祖父时,家里大约已攒上十几亩地,算是个农民兼营手工业者了。

邓小平的少年时代

记:我看过一些资料,发现小平同志少年时代曾几度改名,这是什么缘故?他的生日究竟是哪一天?可否多介绍一些这位伟人少年时代的情况?

编:据本书确认,邓小平生于一九〇四年农历七月十二,也就是公历8月22日,地点在四川省广安县协兴乡的牌坊村,当时按班辈取名为邓先圣。

邓先圣5岁进私塾发蒙。私塾老师认为他的名字不好,可能认为“先圣”二字太不恭了。孔夫子且为“圣”,你怎么能为“先圣”呢?于是,就把他的名字改为邓希贤。这个名字一直用了20年。后来因工作需要才改名为邓小平。

邓小平6岁进入协兴乡的初级小学念书,11岁考入广安县的高小,14岁高小毕业后又考人广安县中学。但上了不久就离开了。因为那时邓的父亲在重庆躲难,听到重庆将要开办“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的消息,即捎话到家里,让小平速去重庆。据毛毛向乡亲故旧了解考证,邓小平自幼便资质聪明,在家里是受父母疼爱的好儿子,在学校里是勤奋用功的好学生。至于那些传说邓小平出生时,他的家乡出现过什么吉兆,都是一些无妄的编造。

留法之前的邓小平

记:小平同志留法之前,在重庆“预校”学习多长时间?都学些什么课程?他当时的思想状况如何?

编:据毛毛在书中介绍,邓小平1918年下半年和他的两个亲属一起到了重庆。他考人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成为自费生。主要学习法文、代数、几何、物理、中文及工业常识等,以法文为主。这个预备学校当时在重庆可谓最高学府,考进去是很不容易的。他在这所学校学习了大约一年时间。他入学不久,北京便爆发了“五四”运动。消息传到重庆,已是5月中旬,重庆的青年学生和各届人士立即响应。邓小平参加了重庆学界声讨卖国贼和抵制日货的游行示威运动。据小平同志后来回忆,当年他由于参加了这个运动,初步的爱国救国思想和进步思想有所提高,但所谓的救国,无非是当时在同学中流行的那种工业救国思想而已,还没有形成他以后所具有的那种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邓小平革命历程的起点

记:说到勤工俭学,我想起《在江西的日子里》毛毛曾经说过,小平同志早年是名熟练的钳工。请您介绍一下小平同志留法勤工俭学的主要情况。

编:小平同志1920年10下旬乘船到达法国。因为带来的钱很快就用光了,从1920年10月底到1921年3月,不过5个月时间,他就被迫结束了“俭学”的生涯,走了一个外籍工人长达4年多的“勤工”道路。据当年和他在一起做工的同事回忆,他在法国做工时,生活条件非常艰苦,就住在木棚里。一天工作下来,只有晚饭后至睡觉前的2至3小时可由自己支配。每到这个时候,小平总是跳跳蹦蹦,走到这一角同人说笑话,又走到那一角找人开玩笑。他年轻时性格相当活泼开朗。这种于困难艰苦之中尚能保持乐观的精神状态,他保持至今。看来,小平当年是个好工人。

(这位编辑幽默谈吐,使记者不禁笑了起来。他接着又往下说。)

留法勤工俭学不成,使邓小平要继续读书的梦想最终破灭。除了以后曾在苏联进过“中山大学”以外,他再也没有进过任何正规学校读过书。小平同志曾经开玩笑地跟子女说,他只有中学文化水平。据毛毛在本书中介绍,小平同志的知识都是在日积月累中靠自学得来的,他的智慧也都是在革命斗争的实践中锻炼出来的。

邓小平终生爱学习。他从书本中学习,从工作中学习,从社会生活的大课堂中学习,更从革命斗争的实践中学习。他从社会实践和革命实践中的所学所得,多于学校,胜于学校。他特别爱看书,什么书都看,中外古典名著、历史人物传记、时事评论专辑乃至整本整册的二十四史,他都喜欢读。在历史古籍中,他最喜欢读的还是《资治通鉴》。

邓小平还有一个爱好,就是翻字典。子女们从小就常常受他的差遣,为一句话、一个词、一个字,去翻《辞海》、《辞源》和《康熙字典》。

(说到这里,编辑同志停顿一下说:哦,差些忘了!对留法勤工俭学这段历史,小平同志在二十年代自己曾经作过总结。毛毛已写进本书中了。他边说边熟悉地翻出了这段文字。)

小平同志回忆道:“我在法国的五年零两个月期间,前后做工约四年左右(其余年左右在党团机关工作)。从自己的劳动生活中,在先进同学的影响和帮助下,在法国工人运动的影响下,我的思想也开始变化,开始接触一些马克思主义的书籍,参加一些中国人的和法国人的宣传共产主义的集会,有了参加革命组织的要求和愿望,终于在1922年夏季被吸收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成员。”当时在法国的青年中,各类思想思潮都很流行,特别是无政府主义思潮曾经大为流行。“每每听到人与人相争辩时,我总是站在社会主义这边的。”“我从来就未受过其他思想的侵入,一直就是相当共产主义的。”

邓小平的一些生活习惯和嗜好

记:邓小平早年在西方共生活过六年多时间(包括在苏联一年),他形成了一些什么生活习惯和嗜好?

编:根据毛毛在书中第二十一章的介绍,小平同志的确形成了一些外国的生活习惯,例如爱吃土豆,爱喝法国葡萄酒,爱吃奶酪、爱吃面包、爱喝咖啡等。与他一起留法的一些老同志也多有此好。1975年他访问法国和1974年他赴纽约参加联合国大会途经法国时,都买一些法国的牛角面包带回国,分送给曾经留法的老同志们,有周总理、聂荣臻和蔡畅。每逢有人送他好的法国葡萄酒和奶酪,他也总忘不了分送给这些老友共同品尝。

邓小平在法国时还染上了一个嗜好,而且终身兴趣盎然,就是看足球。在法国,他没有钱,有一次为了看一场足球国际比赛的决赛,花了五个法郎买了一张最便宜的门票。五个法郎,在那时对他来说可不容易呀!毛毛说,父亲至今还记得,那场比赛的冠军得主是乌拉圭。解放后,他一直是足球的热情观众,有球必看,连在北京先农坛体育场娃娃队的比赛,他也去看。不但他自己去看,还带着孩子们去看,看不懂也要去。

(说到这里,我俩哈哈笑。)

在北京长大的这位编辑乘兴给我讲了一个邓小平“文化大革命”期间看足球的真实故事。毛毛在书中《告别——法兰西》一章记述:1973年的时候,邓小平刚刚被解除软禁,还未出来工作,适值一个外国球队来比赛,他带着子女去看球赛,本想悄悄坐在主席台末排,不想他一进场,便被旁边看台的观众发现了,于是全场一万多观众全体起立,热烈鼓掌。他只好走到主席台的前排,连连向观众们鼓掌致意。当时的那种场面,的确激动人心。

毛毛在这本书里透露,她父亲和足球在法国时期便结下了不解之缘,当时未能尽兴,而今天条件好多了,不出家门就可以看到。平时一遇世界大赛,凡有转播,他必定要看,一时没有时间,也要录下来慢慢欣赏。1990年的“世界杯”足球赛时,他正好已经退休,这下有时间了,连实况带录像,一共转播了五十二场,他就看了五十场球,可算是过了瘾了。对西方古典音乐,邓小平不大喜欢,也不大懂。他喜欢听的是京戏,还相当内行。在这方面他可是个“国粹派”,一点洋味儿也没有。他最喜欢的是须生的言派和青衣的程派。至于桥牌,他则是进军西南后在重庆才学会的。

邓小平和卓琳的婚礼

记:时候不早了,再提一个问题,请你介绍一下小平同志的婚姻情况。

编:毛毛在这本书《张锡瑗妈妈》和《蒲琼英到卓琳的道路》等章节中,对此有详尽的介绍。

小平同志一生中结过三次婚。

他的第一个妻子叫张锡瑗,是莫斯科“中山大学”时的同学。1930年1月,她死于产褥热,死时才二十四岁,刚生下来的孩子也死了。邓小平的第二个妻子叫金维映,人们称她阿金。1933年,在小平遭受错误的批判以后,阿金离开了他。

邓小平的第三个妻子便是我们大家所熟悉的卓琳同志。

卓琳原名叫蒲琼英。1916年4月,她生于云南省宣威县一个工商业家庭,1932年考人北京第一女子中学。1935年“一二·九”运动爆发,卓琳投入到示威游行的洪流。1936年,卓琳中学毕业以优异成绩考上了北京大学物理系。受进步思想的影响,她参加了校园里的抗日民族解放先锋队组织的外围活动。“七·七”事变后,卓琳历经艰险到达西安,经西安八路军办事处介绍进入延安的陕北公学,毕业后,担任过女生一大队队长。1938年初,卓琳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9年夏末时光,经人介绍,卓琳认识了邓小平。

(说到这里,这位编辑又风趣起来)毛毛在本书中对她父母的恋爱结婚过程,写得非常真实、生动、有趣。许多情况确实是别人了解不到也写不出来的。毛毛写道,那时的卓琳也是有点不谙世故,也是有点糊里糊涂,她只知道邓小平是一个老红军战士,是一位前线的抗日将领,但是,这个人到底是干什么工作的,到底担负着什么样的责任,她却一点儿也没有搞清楚。其实,她对于世事实在还是涉足不深,你就是从头到尾、一五一十地告诉她,她可能也还是弄不明白。

(记者不禁大笑)

1939年9月初一个傍晚,在延安杨家岭,在毛泽东的窑洞前,举行一次聚餐。当时在延安的中央高级领导人,除周恩来治伤外,能来的都来了。毛泽东和夫人江青、刘少奇、张闻天和夫人刘英、博古、李富春和夫人蔡畅等等都来了。

在斯时斯夜,有两对新婚夫妇结婚。一对是邓小平和卓琳,一对是孔原和许明。

在这个延安特有的聚餐加婚宴上,没有什么山珍海味,没有奢华的场面。木板搭成的桌子,上面同样是平时吃的延安特有的金黄色的小米饭。两对新郎和新娘一起照了一张像,由于照像技术不高,像片有点模糊。在像片上,他们四个人并肩而站,没有婚纱,也没有礼服。

在那欢乐的气氛中,席间也不乏好事之人。那些革命老战士,居然也童心大发,像一个个普通老百姓一样地乐于捉弄新郎官儿。孔原被灌醉了,害得新婚之夜就挨了许明的数落。邓小平是幸运的,他有敬就饮,竟然未醉。

事后,刘英问张闻天:“小平的酒量真大呀!”张闻天笑着说:“里面有假!”原来,还是李富春和邓发念着友情的份上,弄了一瓶白水权充作酒,才使得他们的老友邓小平免于一醉!

此时,邓小平三十五岁,卓琳二十三岁。

记:确实太生动了!作为《解放军报》的记者,我还想问一下,在本书中有关小平同志军事生涯的内容多吗?

编:这正是本书的一项重要内容,涉及许多章节,不少轶闻轶事都是首次披露。比如,萧榕在《千里跃进大别山》这一章里就写了这样两个精彩的故事——

“不握手会议”和“三A级电报”

邓小平治军向以严格著称。战争年代打了胜仗,上级开会常以握手表示祝贺褒奖。1947年3月始,蒋介石改变战略,重点进攻陕北和山东。我军进入战略反攻。刘邓大军强渡黄河后发起鲁西南战役,1947年7月上旬连克数城,摆脱了背水作战的危险局面。攻克定陶一仗,打得十分勇猛,邓小平政委表场了王近山、杜义德两员猛将。但是,由于个别部队居功自傲情绪滋长,纪律有点松弛。战后,召开高级干部会议,到会的各级干部都满面春风,以为会受到小平的表扬。没想到,邓小平走进会场后却开门见山地说:“今天开会不握手!省得打几个胜仗就握手言欢。”

这个“不握手会议”,充分表现了邓小平治军的作风,使与会者至今难忘。

别一个故事说的是1947年7月底,刘邓之师连续作战28天,结束了鲁西南战役。人员、弹药急需补充,部队极度疲劳亟需休整。中央指示刘邓抓紧时间休整至月中旬,尔后实施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战略任务。

正在此时,刘邓收到在陕北黄土高原的沟壑里和胡宗南部队兜圈子的毛泽东一份电报。这份“AAA”(最急的)极秘密的电报是毛泽东亲自起草的,内容只有八个字,就是“陕北情况甚为困难”。刘邓看完这份电报立即就烧毁了。两人二话没说,立即复电中央,说十天后行动。用十天作千里跃进的准备,时间已经很短了,但实际上,大军不到十天就开始行动了。后来,邓小平对子女说起这份电报时,又重复了一句:“当时,真正是二话没说,什么样的困难也不能顾了!”说这话时,一向不形露感情的邓小平,声音都略带哽塞了……

这件事是很能说明小平的组织纪律性和他对党中央、毛主席的感情的。

记:谢谢中央文献出版社和您对我们的帮助和支持,更要谢谢萧榕同志为读者写了这样一本好书。请您向她转达我们的谢意!

编:我们一定转达,谢谢你的采访。

●解放军报记者 孙谦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