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93年09月23日
头版
01

重提“专群”结合

某厂长不惜重金,聘请若干专家,组成智囊团。智囊们不负重望,很快提出一项技改建议。实施后,企业效益大增。孰料在庆功会上一工人愤愤然说,这项建议他在两年前就提出来了,不过未引起厂领导重视就是了。由此,还引发了一场关于专利权的“官司”。

此事也许纯属偶然,但它引发的思考却是严肃的。这就是:在今天人才、知识炙手可热的情况下,还要不要尊重职工的智慧和首创精神?工厂到底是靠少数能人来办,还是靠包括人才在内的全体职工来办?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群众中蕴藏着极大的创造力和积极性,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我国《宪法》、《企业法》以及《工会法》都规定了职工群众在社会主义企业中的主人翁地位,指出:企业活力的源泉在于调动全体职工的积极性。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也表明,在广大职工中广泛开展的群众性的技术革新、合理化建议活动,不仅调动了广大职工的主人翁积极性,也为企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今天,科学技术虽然有了重大发展,人才在企业中的地位更加重要。但任何人才离开了广大职工的丰富实践,离开了群众的智慧和支持,是断然不会有所作为的。日本、德国的科技可谓发达,但这些国家许多有见识的企业家,不但重视智囊,更重视一线普通职工的合理化建议。有的企业甚至规定,只要员工提出合理化建议,不管采纳与否,都给予奖励。看来,在这一方面,我们一些企业倒是落后了人家一大截。

当然,强调依靠群众、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和积极性,并不意味着贬低“人才”、“智囊”的作用。总的来说,现在我们的人才不是多了,而是少了,人才的作用远没有充分发挥。问题是我们为什么非要把人才和群众对立起来,从“群众运动天然合理”的极端走到“能人治厂”的极端呢?这里,我想起了五、六十年代颇为流行的一个口号:“专家和群众相结合”。倘若我们今天在企业管理中能够重提这个口号,既尊重专家、人才的意见,又注意集中群众的智慧,两者互为补充,相辅相成,又有什么不好呢?(应志治)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