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猎猎一面扶危旗
——记大荔县粮食局局长王新民
(一)
1989年9月,王新民被提拔为大荔县粮食局局长。提拔是件好事,但摆在王新民面前的却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局面,粮食压销,面粉两次提价,粮食市场全面放开在即,这意味着粮食职工端了40年的铁饭碗将要变成泥饭碗,这时的粮食队伍效益下滑,人心慌谎,队伍波动,在这种情况下王新民大胆地提出,“在改革开放中求稳定、找出路、求发展”。但是,三脚还未踢出,他的改革就遇到了麻烦。他刚刚宣布完精减50名冗员的名单,他办公室的门两边便贴上了一副对联:“这也由你那也由你太上皇是你,左也是理右也是理强权就是理。”王新民没有在乎,他在笔记本上也写道:“这也由你那也由你混企业是你,左也是理右也是理只想让社会主义养你。”你骂你的,我改我的:“我总不能迁就几个人而毁了全行业!”就在这时,王新民又收到两封匿名信,第一封写道:“……小心你全家人和房子的安全!”第二封信写道:“……你省城上学的孩子需要人照顾吗?”胆小的人读了这样的信会毛骨悚然,显然对方是要以毁房杀亲来阻止王新民的改革。王新民把信送到公安局,改革需要法律护航,人身需要法律保护。写匿名信的人很快被查到澄清了是非,稳定了人心,保证了工作正常进行。
(二)
队伍稳住了,三项制度改革也得以顺利进行,所剩问题就是怎样才能把企业搞上去。这时全县粮食系统的形势是很险恶的,旧的政策性亏损挂帐多,粮食压销,经营少资金,储粮设备差。王新民意识到,粮食系统靠吃计划饭、补贴饭的日子不会太长,粮食商品化,经营市场化是必然的趋势。他马上提出,不等不靠,自闯生路,“立足粮食搞多营。”搞粮食深加工,在群众一日三餐上做文章,全局办起11个蒸馍房,5个挂面加工厂。麻花、压缩饼、面包、糕点、缧丝面、元宵、月饼一并推出,4个月盈利15万。随着改革的深入,国家几次粮油调价,国营粮价和市场粮价所差无几,群众开始冷淡国营粮店。王新民意识到仅搞粮食的深加工还不行,于是提出“围绕粮食搞多营”,并提出“三个三分之一”:职工中三分之一的人搞平价粮油,三分之一的人搞议价粮油,三分之一的人搞多种经营。全局又先后办起万只养鸡场、花生食品厂、枣精厂、酿造厂、果菜保鲜剂厂和果蔬保鲜袋厂等,年创利30余万元。又是一段时间的闯和摸索,王新民认为这些均属小打小闹,属生存型。他又提出:“走出粮食求发展。”要求上有规模、有水平、有大效的骨干项目。于是县局投资160万,建起食品饮料有限公司,投资60万建起保健食品厂。粮局下属的两宜、冯村、许庄三个粮站分别投资40至50万元先后建起了轧钢厂、纸箱厂、塑料制品厂。这些项目既大又上得快见效快。当人们问起王新民为什么粮局办一个厂就能见效一个厂时,王新民便笑着回答:“选项要准,厂厂都搞股份制。”
王新民成功了。他的成功有两点,一是在整个粮食系统面临阵地要丢、摊子要乱、人员要散的情况下,他巩固了一个县国营粮业阵地;二是通过他和全局1300名职工的共同努力,两年时间给国家上缴利润90.57万元。(随缘殷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