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93年10月09日

陕西工人报第4版 墨竹伴得一杰来 旬邑石门山 中国“猎鹿人”何去何从 图片新闻 广告 图片新闻 星期六联欢 美国关岛见闻录 岁月 图片新闻

当前版:第A4版:第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翻页
第4版
04

墨竹伴得一杰来

——谈孙杰和他的墨竹

文 吕后龙

看孙杰的墨竹,能使人产生很多联想和遐思。

这是因为,孙杰是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他把自己的全部感情都投入到了艺术创作之中,竹子,是他情感的积蕴,是他情感的发泄和升华。

孙杰是一个勤奋的充满爱心、痴心的艺术家,先生今年五十有六,自幼钟情于竹,半生孜孜以求,四十年艰辛探索,终于达到了“我融于竹,竹融于我”的艺术境界,成为第一个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墨竹专题画展的画家。他的墨竹能漂洋过海,植于友帮,能伴着赞叹与惊奇植于国家二十多家报纸和杂志上。

孙杰的墨竹,有一股豪气迥荡其间。他作画从无扭捏造作之态,兴来之际,执大笔蘸饱墨,如李白醉写吓蛮书,纵横挥扫,一气呵成,看他的画心灵就会得到相同的感应。或铁骨铮铮,钢叶似剑,不入俗流,或散发一股聪灵之气,写足了竹子的品格,写活了竹子的灵魂。

在中国美术馆《孙杰墨竹画展》开幕式上,曾有个画家问我:“孙杰的墨竹像谁?师出哪门?”我说:“师出百家,像自然,像自己。”梅兰竹菊是中国文人表现自我的重要符号,苏轼借竹表现落迫的旷达,赵孟俯借竹表现压抑中的潇洒,郑板桥借竹表现浊世中的清高,……。竹品不光是画家对艺术美学的思考与追求,更重要的是对人生哲学的探索与表述。每个人的身世不同,经历不同,文化修养不同,对人生哲学的思考也迥然不同,反映在画上,就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文化品位和独特的意境表现。孙杰曾遍摹历代名家之竹,汲取了文化精髓,在融合入四十年对大自然之竹的潜心观察研究,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竹品,坚韧、高洁、清雅、潇洒、含蓄、博爱……既有时代之风格,亦有自己之性格,又有传统之品格。

孙杰先生儿孙满堂,于是便自称“陕西老汉”。一经接触,你就会发现这位陕西老汉身上有着吸引人的热情、朴实、诚恳与骨气,但同时也会感觉出老汉的聪明、精明。可喜的是,他真诚地将朴实、热情用于接人待物,将骨气用于修身,将聪明、精明用于绘画,所以他既有人缘,更有人为之羡慕的绘画修养。他具备了一个艺术家的素质。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