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工技术断层的危机
颜剧团
江泽民同志指出:“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在我国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的过程中,青年在经济建设中的生力军作用,正在由劳力型向智能型和科技型转化,作为一个特殊青年群体的青工的技术素质如何呢?
技能与理论不同步。大多数青工注重“实干”,忽视技术理论学习。我省一电子厂近两年青工技术比武的理论成绩平均及格率仅为32%,有的青工理论只得了几分,而实作成绩相对较好。
名义技术等级与实际技术能力不相符。近两年,这个电子企业按名义等级命题的技术比武成绩平均分仅为42.8分。许多名义上的四级工、五级工,却只能干二、三级工的活。大多数青工实际处于初级技术水平。能干出绝活、妙活的青工在企业更是“凤毛麟角”。造成了企业中青黄不接的技术断层现象。
为什么出现技术断层现象呢?主要原因:
分配上不合理。从社会大环境看,在改革的进程中,产业工人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相比之下,他们的社会地位、经济收入提高幅度不大,而且反差越来越大。从企业小环境看,企业的工资仍然是“大锅饭”,区分也只在资历上,而技术繁简状况与工资收入多少没有联系。奖金分配也主要根据工时来定,没有和技术水平与操作难度挂钩。导致青工学技术的热情淡薄。
用工制度不合理。由于一线生产岗位辛苦,而工资奖金又没有合理地向一线岗位倾斜,青工普遍设法向二、三线流动。另外,在企业还存在着这种现象,技术好、操作能力强、劳动态度好的青工往往被车间作为骨干留住,常常失去调动、流入更好岗位的机会,而次之的青工则往往因没有车间班组的“本位主义”式挽留,却“流动”得更好一些,这种现象挫伤了青工学技术的积极性。
重先进设备引进,轻青工培训。由于企业的许多优秀工人被“挖墙脚”或“孔雀东南飞”,企业搞培训往往是“赔了夫人又折兵”。社会上有这种说法,国有大中型企业在为“包工头”输送人才。一些企业辛辛苦苦培养出来的高级技工,还没等发挥作用就被合资企业、民营企业、乡镇企业挖去了。因此,企业不愿意在青工培训上投入人力财力,导致青工的继续教育手段落后,质低面窄。企业开展的“岗位成才”活动的奖励也只是“杯水车薪”,对青工不想学技术的现象触动不大。
结构性后继乏人。由于政策原因,一些50岁左右的职工为了让子女顶替等原因作了内退和病退,一大批高级技工离岗而去,使得老工人在生产中的“传帮带”作用大大弱化,一些绝招、技巧未能传给青工。
青工的心理失衡。社会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泛滥,特别是新闻媒介对大款的生活进行不恰当的渲染,对青工起到了严重的误导作用,造成青工的心理失衡。一些青工讲享乐、讲潇洒,不安心工作,产生不愿学技术的负效应。
解铃还须系铃人,只有解决了技术“断层”的根本症结,才能吸引职工学习技术的兴趣。问题在于竞争机制不健全。因此,有必要让社会真正明白,技术工人也是人才,应尽快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市场的人才竞争机制。扭转社会分配的严重不公局面,对传统的工资制度和奖金分配制度进行改革,根据工人的实际水平和从事工种的技术复杂程度确定工人的工资收入,拉开档次;对技术尖子给予重奖和重用,为他们提供施展才华的机会和环境。从经济和政治上体现技术的价值,如是才能形成竞技的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