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多姿的秦俑二号坑
文/李淑萍
近来,提出尽早发掘秦俑二号坑的呼声愈来愈高。新闻界首开记录,上海的《新民晚报》、《文汇报》等报纸相继发表文章,对此提出建议、要求、设想以及猜想。这就说明,秦俑二号坑象一个有趣的谜团,纠缠着人们想及早知道它的谜底,一睹它的风彩。
本来,秦兵马俑有三个坑,其中一、三号坑已经发掘面世,这自然引起人们想知道二号坑内涵的欲望。而同时,二号坑本身丰富、多姿的内涵,更引起人们一睹为快的遐想。
那么,二号坑的情况究竟是什么样子呢?根据考古工作者的试掘,秦俑二号坑在一号坑东端以北20米处,面积约6000平方米,其形状为曲尺形,1976年5月发现,坑内的陶俑陶马,按兵种分可分为车兵、步兵和骑兵,比一号坑多了一个兵种。而且,其步兵又较一号坑不同,是挟弓带箭的弓弩兵。姿态也较一号坑的步兵多样,有坐姿射俑(即平常人们说的跪射俑)。
按照试掘的结果看,这些陶俑陶马在二号坑内的位置是这样的。坑的东部是一个步兵方阵。方阵的四周是立姿射俑,东、西两边各二行,南、北两边各三行,共有立姿射俑172件。它们身穿战袍,腿扎行腾,足登皮靴,左脚向前,与右脚成丁八字步。左臂横曲前胸,右臂向前伸张,成射箭姿势,面东而站。方阵中部是面向东的四排纵队,每队两列,共160件坐姿射俑。它们身穿铠甲,右腿贴地,左腿抬起,左手前抱胸,右臂贴身微向前屈,呈坐着射箭的姿态。这种姿态,《礼记》中有孔子谈到“致右轩左”,即是“武坐”。所谓致右轩左,就是右腿低左腿高抬。所以我们称之为坐姿射俑。方阵的地面上,尚留有弓、箭、镞等文物。
这个步兵方阵的后面,是一个较大的车骑方阵。它又分三个部分。最南部是车兵,并排着八列车兵,每列八乘战车,共64乘战车,组成了气势宏大的战车群。每辆战车后面仅三件武士俑。战车群北,是又一种车兵组成的矩形方阵,共三列,每列6乘战车,每辆车后除三名车士外,还配备有8—36件车卒,其后有少量的步兵和骑兵。在此以北,是车骑联合的矩形方阵,前面有6乘战车,战车后有24队骑兵,共有骑兵96组。每组骑兵,骑士在前,鞍马在后,骑士右手牵马,左手提弓,身穿胡服,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形象的再现。也说明当时的骑兵已是一支装备较齐全的独立兵种。
秦俑二号坑从试掘看,有各种武士俑1300多件,战车89乘,车马356件,鞍马108件。这是一个形状特独,兵种复杂,由几个小方阵组成的大型军阵。荀子在《议兵》中讲到,“兵唯杂”。认为一个军队的组成,应该是多兵种的。这个俑坑可以说是集当时的兵种于一坑,组成了一个各兵种联合的独立兵阵。前面的步兵方阵,列于全阵的左前方,形成古代兵阵部署中的角。如遇战阵,则可以用弓弩,从远距离上遏制敌方。中间的众多车兵,随即应战,组成大排面的防守或冲击队形。侧翼的骑兵,则可以其快速的特点,策应本阵,或向敌方包抄。复杂中见巧思。秦代各兵种联合作战的部署情况,在二号坑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秦俑坑目前出土了6件武将俑(即将军俑),而二号坑试掘中已出土了3件武将俑,可以看出其坑位的重要。
从雕塑艺术看,二号坑兵种多,又有车马和战骑,给古代雕塑家以充分显示才华和技艺的广阔天地。不要说车马和战骑的形态,装备不同,各个俑千姿百态,就是一尊坐姿射俑也使参观者赞不绝口,它像一名英武而又潇洒的战士、蹲跪在那里,双目平视,机警而又严肃。许多专家认为,二号坑中的俑、马雕塑,比一号坑中的俑、马成功,真正反映了秦俑雕塑的高度技巧和写实特点,标志着秦俑雕塑的成熟,而多兵种的内容,使其雕塑的形象更为多样和灵动。
从以上来看,人们急于一睹二号坑的风姿的迫切心情,便可以理解了。我想,实现这个愿望,满足这个要求,应是为期不远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