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93年12月21日
第3版
03

肉团之谜

出语惊人

今年10月8日,武汉有位退休干部周万顺在同事家中看到报纸上的一篇文章《“肉团”之谜》:

1992年8月22日,陕西省周至县农民杜战盟在渭河打捞浮柴时发现了一堆“肉团”……经鉴定,这一“肉团”是世界罕见的大型粘菌复合体,在我国是首次发现。目前,粘菌的研究在国际上还是空白。

读完文章后,周万顺说:“这种‘肉团’30年前我就培植成功,现在我家里有几十缸。”

出语惊人!周万顺的同事很快就把这个信息透露给报社,20多天来,记者采访了几十位知情者,仍难解其中之谜。

体味“肉团”记者参观了周万顺简陋的试验室。试验室里摆放着几十口缸,室内弥漫者一种酒香。周万顺打开其中一口缸的盖子,往里看,这种“肉团”已充填满了整个缸体。周万顺从缸中割下一块,“肉团”通体为褐黄色,晶莹剔透,汁液欲滴。细看,有明显的分层,用手摸,手感柔软而不腻。

周万顺介绍,“肉团”的分层类似树木的年轮,一年一层,他30年前增植的一缸“肉团”就有30层。“肉团”形状和容器形状一致。肉团的生命力极强,甚至在100℃的开水中仍能存活。

周万顺请记者品尝“肉团”。他将“肉团”切成小片分别和肉、鱼一起或煮或煎,放在肉中是肉味,放在鱼中是鱼味,单用油盐炒熟的略带酸味。煮熟之后,颜色纯白,吃起来,光滑的一面脆性好,有如海蜇,其他部分脆性明显差些。“肉团”原汁滴几滴在普通白酒中,特香。

周万顺培植的“肉团”,同渭河打捞上来的是否同一物种还不宜轻易下结论。

“肉团”的发现

谈起培植“肉团”的起因,要从1958年说起。那年,周万顺3岁的女儿因骨结核住进医院,经一段治疗之后,病情仍未得到控制,下一步医生只得截肢了。出生于中医世家的周万顺将女儿背回家中,决定自己动手治疗,希望保留女儿的肢体。

女儿好吃米酒,周万顺利用祖传秘方,把有关药材酿成汁液给女儿喝,果然疗效显著。

有一次,周万顺在原有配方基础上多放了两味药,酿成之后,女儿没有服完,盛有药液的瓦缸便丢在墙角。一个星期之后,他无意间发现瓦缸中长了“霉”,再细看,却是一层皮,他感到非常奇怪,遂将瓦缸保留下来。不久,原有的一层皮变成了一罐肉

“肉团”治病

周万顺想,既然这“肉团”是在许多中药材的汁液中形成的,按理也能治病。于是用半年时间,对配方进行反复增减试验,终于发现了增植“肉团”的方法,并试用于治病。

他先把这“肉团”熬成汤汁喝了半个月。没想到,半个月后,他神清气爽,精力充沛,脚步轻便。他把“肉团”熬成汤汁后,每日让女儿喝两次,半年后,女儿骨结核基本治愈,又半年,女儿腿部基本恢复正常。

据不完全统计,30年来,周万顺诊治的疾病达25类,治愈的病人“危重病”达50多人。

专家测试同济医科大学为了观察以“肉团”作为配方之一的药物是否有抑制肿瘤生长的效果,由朱清华等专家组织进行了疗效观察,试验证明,该药“确有抑制小鼠肿瘤生长,包括使肿瘤生长缓慢或使个别动物的移植瘤细胞不能生长的作用”。

武汉大学生物系对一抗肿瘤生物制剂进行了测试,测出该剂含有大量蛋白质、核酸和维生素、微量元素、无急性毒性和慢性毒性。

待解之谜

周万顺说他对“肉团”是“一知百不解”。他只知道怎么培植和试用于医学,对于为什么会长出这种东西,生长中的物理化学变化过程及怎样应用于医学都还是个谜,更不用说在遗传学、生物体学、细胞学等领域的解释了。

周万顺有意与科技界、企业界接触,长期使“肉团”得到深入地研究和开发。(摘自《周末》)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