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留恋“家乡”的黄土地
——访全国政协委员、毛主席儿媳邵华
文/杨伟
十一月四日晚,点点星光与万盏灯火交相辉映,使往日繁华的西安市大差市街上更加人声沸鼎、车流不息。在邻街新建的煤航大厦一个不大的房间里,陕西书画界一些名流和陕西电视台“生舌花环”节目组的同忐,翘首等待采访全国政协委员、毛主席的儿媳邵华同志。
“邵华同志来了。”从门口外传来的男青年的声音,一下子把大家的视线凝固了起来。这时,只见身材魁伟、容光焕发,上身着深豆绿色羊毛衫的邵华同志微笑着向我们走来。她一边同前面的同志握手,一边重复着“欢迎大家”的话语,似乎老朋友重逢,显得格外亲切。电视台节目主持人在邵华同志的身旁坐下,说:“邵阿姨,我们想请您谈谈毛主席是怎样教育子女的?”邵华同志接过话题,象是对她,也象似对在坐的每一位同志谦和地说:“这些年来,全国许多报刊、电台、电视台的新闻记者,都让我谈这个话题。我这次来西安时间安排很紧,明早5点要离开,今晚还有几项活动,能不能我想到那里就讲到那里?”邵华同志平易近人的风范,一下子活跃了现场的气氛。“邵阿姨,您是第一次来西安吧?”记者的话音刚落,邵华同志就作了否定的回答:“我来西安已经有四、五次了。我对陕西、对延安有着深厚的感情。”谈到延安,邵华同志的脸上显露出喜悦的神情。“我一九三八年生在延安,之后随父母从新疆又返回延安,直到进北京之前,都是在延安度过的。记得上小学的时候,老师让我们填写登记表,那时我们不懂什么叫籍贯,老师便解释出生在那里,那里就是籍贯。所以,尽管我父母的籍贯不是延安,可我却一直在籍贯的表格里填写的是延安,直到现在。”
邵华同志对养育她的黄土地念念不忘。她不止一次地谈到,毛主席在陕北生活、工作、战斗了十三年,是对中国革命胜利起决定作用的十三年,是影响和推动中华民族史的十三年,也是与陕北人民结下不解之缘的十三年。谈到陕西的父老乡亲,邵华同志更是倍感亲切。记得在《骄杨》画册首发式上,她动情地说过,《骄杨》画册的出版,既是我们家的一件大幸事,也是献给主席百岁寿诞的一份礼物,表达了陕西人民对毛主席、杨开慧伟大革命先辈的无限怀念和崇高敬仰之情。当一位朋友问起《骄杨》画册是不是由国外印制的时,邵华同志不无自豪地回答:“印这本漂亮精制的画册的厂家就在我们西安。”这次应邀来陕之后,一起来的朋友见她身体有病,建议少参加些动。邵华同志却柔声地解释:“陕西人民对父亲的深切怀念是不好谢绝的。”
邵华同志象对家人般地叙说着自己对黄土地的情和爱。柔和的灯光下,只有她娓娓动听的声音和纸与笔之间的摩擦。当她如数家珍般结束了自己的话题时,对面而坐的刀书家雷长安将一枚一时见方并刻有邵华字样的印章交给她留作纪念。邵华同志风趣地笑着说:“以后我给别人签名时,还可盖上印章。”使室内的气氛更为活跃。人物画家严效州请邵华同志题字留念,她略加思索便题写了“延水情深”几个大字,把自己对黄土地的留念之情溢于笔端,跃于纸面。她还请《三秦晚报》的记者,代表她和她的全家“向陕西人民致崇高的敬意。”
邵华同志离开了她下榻的煤航大厦,离开了陕西的地界。然而,她对“家乡”黄土地的那份情,对陕西人民的那份意,却留在了三秦儿女的心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