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94年01月11日

陕西工人报第3版 上海女股民故事 矿区速写三幅 发生在列车上的故事 下海去(漫画) 文稿拍卖会的木槌

当前版:第A3版:第3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翻页
第3版
03

文稿拍卖会的木槌

文/魏雅华

从贾平凹的《废都》谈起

近年来,恐怕很少有哪—部书能象贾君平凹的《废都》那样,尚未出世,便被炒得炙手可热。

先是一帮“追星族”天天盯着平凹的行踪,平凹打个喷涕也是“轶事”一桩。有人肯写,有人肯登,大报小报都偏爱这号趣闻,也有人看。于是,那“马太效应”便如宇宙间的“黑洞”、“白洞”一般,使得这颗文坛上的星愈发灿烂。

这样的“轶事”尚且有人拾遗,何况一部《废都》?

“废都”尚在怀胎,便已名扬天下了。于是一帮子出版社、杂志社的编辑们便追了去,先是听说贾君平凹提出以百分之八、九,后又加高到百分之十五总码洋的版税制稿酬。(也许是出版社的编辑们提出的价码)。后来, “星期天”报放了一记重炮,报道了一则消息,说《废都》一书稿,以一百万零一百五十元的价格被十月文艺出版社买走。此消息虽说发在三版,且不过巴掌大小一篇文章,但一语惊人,此后,三十多家报纸竟相转载,额手称庆。平凹一部书成了百万富翁!中国作家有望。

读了此报的当天,我见到陕西人民出版社的一位编辑,便谈及此事,她说,绝不可能。也许点错了小数点。 我记得很清,报上所登为1,000,150元,是用的阿拉伯数字,我想,有可能,但也不大可能。若点错一位,贾君的稿酬不够上个人所得税了,但税务局对作家历来偏爱,这个错是出不得的。

中国的书市尽管大家都喊疲软,但名著依然畅销。1991—1992年,可算得平凹年了,平凹的书各出版社竟相出版,上市的有一二十种,印数都不小,卖得也快,各出版社都赚了钱。有位编辑对我说,这两年,他们出平凹的书,赚了三十多万元。

平凹的书有后劲,再版率高。

我想,若是大出版社有眼力,有远见、有魄力,出个轰动文坛的大价钱,买了这部书稿的版权,并非不可能。而且,这种轰动效应还会有个意外的效果,好稿都朝那家涌。不愁组不到第一流的畅销书稿了。

反过来算,出版社若出此等大价买1这部书稿,出版社还有钱赚么?

有钱赚。

《废都》若定价10元,(四十万字),印数五十万册完全可能,总洋五百万元。工本费不会超过一百五十万元,除去稿酬,尚余二百五十万元,出版社仍可赚到一百万元左我想,此事并非完全不可能。

然而不久,“新闻出版报”发布新闻辟遥。消息相当权威,十月文艺出版社负责人说,稿酬,(《十月》刊登及出书),总计六万元整。与贾平凹自己所说,每千字一百五十元相符。

文坛诸公听了此消息,孰喜孰悲?

据说此传闻成了一场闹剧,但对《废都》一书和平凹却是求之不得的。是花钱都买不来的绝妙广告。《废都》尚未露面,便已名声斐然了。

该不是谁精心编排的绝活么?

此事澄清后几天,我去省出版局,有位出版局的干部愤愤不平地说,中国的作家,是让人剥削的。他若将稿件交给我卖,少说不卖个六七十万元。他按国际惯例,付我百分之十,岂不皆大欢喜?

说得好。

有文章讪笑说:平凹险些儿成了百万富翁。

从每千字一百五十元谈起

据《星期天》报上那则消息的作者说,她是给在北京开会的贾平凹打电话采访得知稿酬数目的。平凹告诉她每千字一百五十元,不知她怎么听成了稿酬一百万零一百五十元。

显然,平凹告诉她十月文艺出版社所付稿酬标准时是很满意,很愉快的。

的确,高出国家规定的标准30元/千字五倍,是值得庆幸的。

最近,我收到了深圳举办的中国首届优秀文稿拍卖会的邀稿通知,纪实文学类,底价即为每千字一百五十元。小说类,底价每千字一百元。

刘晓庆的《我的路》,售价高达每千字3000—8000元。

平凹君该当何想?

文稿拍卖会的木槌刚刚举起

九十年代的中国。

商品经济的大潮裹挟着四海的财富,以“声驱千骑疾,气卷万山来”的气势,向古老的中国大陆涌来,向勤劳勇敢却又一贫如洗的中国人涌来,中国社会的各个阶层都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走上了富裕之路。

然而中国的文化人却发现自己举步维艰。曾以精神生活的丰硕安慰自己物质生活的清贫的文化阶层,面临着沉重、虚弱而又无奈的失落。

他们为国家的命运、民族的疾苦大声疾呼,甘冒矢石,却面对自己的贫穷一筹莫展。

文化纸贱。

他们不仅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也天天在创造着巨天的物质财富。

仍以《废都》为例:

定价10元,印数50万册(中等偏低的估计),总洋500万元,印厂(包括利润在内)拿走140万元,尚余360万元为出版利润和发行利润,占总洋72%,若按现行稿酬制度,作者所得仅为40(万字)X30元/千字+50(万册)×8%(印数稿酬)×基本稿酬=6万元,仅占总码洋的1.2%。

作家为何不穷?

事实上,如果作家按照国际通行的惯例,总码洋的10%取酬,则应得50万元。若是发行到一百万册呢?(并非不可能)。周励的《曼哈顿的中国女人》便已发行突破一百八十万册。那么,平凹便一书百万金了。

有何不可?

1993年五月,深圳首当其冲;打出了“93深圳(中国)首次优秀文稿公开竞价”活动的旗帜。

石破天惊!

此举意义非凡。其意义首先在于建立起一个市场,一个文稿市场,一个公平地体现出知识和知识分子价值的市场。文化人自己攥住了经济杠杆,从而提升起了文化和文化人的命运,攥住了知识产权的杠杆,提升起了优秀文稿的地位和价值。的确,竞价的槌声,将声透五千年,响彻三万里,文人“言义不言利”的藩篱,被一槌洞开!

这一声槌响,既让文人能够伏身潜心于格子,又能从格子上浩浩然站立于天地之间。

这一声槌响,便是一篇人类文明走向更加辉煌的宣言!木槌刚刚举起,已是举世瞩目。

中国文坛殷切地注目于深圳的这次拍卖会。这次拍卖会第一次将大陆文稿的价值向港台靠拢,已与港台稿酬接近。

文稿市场的建立,已使出版机构不再可能手握生杀大权,给作者的稿酬如同赐舍,给多少算多少。

据悉,国内许多省份也都在仿效深圳,纷纷组织自己的拍卖竞价活动,并在组织常设的,一年两次的春季交易会,秋季交易会,若如此,何愁不能货卖于识家?何愁不能“宝剑赠英雄,脂粉施美人?”

文坛幸甚!文人幸甚!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