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94年01月27日
第3版
03

1994:你梦醒何处

郁文

没有催促,没有邀请,旧的一年就撒手而去,1994匆匆忙忙地来到了我们中间。新的一年带来了新的希望。那么,我们的职业女性们又在忙着什么想着什么呢?

大展宏图正其时也36岁的刘平是渭南地区一家县办企业的经理。去年她冒险承包了亏损上千万元的企业,经过团结职工奋战,初步制住了效益滑坡,职工几年来首次拿到了工资,新品开发也有两项通过专家鉴定。

她说,1994年我们大干一年有望彻底扭亏。但关键是要彻底打开市场,新上生产线正常投产,其他方面别出麻达。今年是希望很大,困难不小,只能与职工背水一战了。

评点:像刘平这样的女强人,无疑是我们时代和职业女性的佼佼者。她们应改革之运而生,为改革大潮增光添彩,愿她们在改革年中插翅腾飞。

我想有个家34岁的田荧是西安南大街某商店的营业员。她说我不喜欢港台歌星,我儿子也不是“追星族”,但我不知怎么就记住了这么一句歌词,似乎这歌词就是为我作的。

她大前年与丈夫离了婚,由于没房子,现仍与上小学的儿子以每月80元的租金,住在南郊一农民十几平方的小屋里。单位分房没希望,带孩再婚又困难重重。1994年,她渴望能有个家——房子与丈夫,最好二者得兼。

评点:“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诗人近千年前的理想,也是数以万计老百姓的期盼。但现在房改不可能马上改出一片房子,商品楼价又岂是工薪平民所能问津。当政者听听这些呼声应该有所触动吧?

物价再甭涨啦 才过50岁生日的王玫女士刚刚抱上胖孙子,丈夫单位又分上了新房,可她仍愁眉不展。她与丈夫每月收入400多元,可上有四个老人,儿子儿媳厂子都不太景气,整天回父母家吃饭。可如今刚开年,油价涨、粮价涨、菜价涨,商店里借国家开征营业税物价几天就上去一大截。

她说:1994年可不能像1988年那样涨价呀。现在啥都要钱,今年厂里房改又得上万元,再涨价真有些吃不消了。

评点:这几年似有一惯例,一到春节、假日物价就涨,尽管国家再三申言不涨,可总是照涨不误。1994年是改革年,如果一“改革”就涨价的确会伤职工的心。尽管我们国内不乏百万千万的巨富,但大多数老百姓尚仅过温饱线,这个国情不可忘记。

拿下文凭31岁的沈晓昆是陕南一家化工厂的检验员,现正上着西北大学的函授,12门课已学完10门,今年可望拿到大专文凭。为了学习,这3年她推迟了结婚,迄今仍是“两人世界”,工资基本全交给了书本和每年乘两次到省城接受考试的火车。

她说1994年是我人生的一个小结。尽管知识贬值拿到文凭毕竟圆了我的“大学梦”。

评点:近几年尽管知识贬值,“读书无用论”沉渣泛起,但女工中不为世俗所动钻书本学技术的大有人在。相信“知识就是力量”,有知识的人才会有明天。  找个工作干 王彤彤,34岁,无业。两年前她所在幼儿园解散,她调入一家小企业。去年底厂子关门,大伙仅拿几十元生活费回家。她说我这么年轻总得干点啥,总不能白让丈夫养活。于是她给个体户站柜台、到小饭铺洗菜。但总想找个能发挥专长、相对稳定的职业。当记者询及她新年打算时,她毫不犹豫地回答“找份工作”。并求记者代为帮忙。

评点:我省国有大中型企业效益欠佳,随着竞争的深入,面临失业的人会越来越多。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最低工资法、重新培训帮助就业,已成为当务之急。

呼唤理想复归在政府大厦工作的杨晓风是个老三届毕业生,算得上个“白领”,仕途也算有成,已是省厅副处长了。她说我家庭幸福、经济上也不错,但不知是否到了“更年期”,这几年总觉得空虚无聊。咱们现在发展经济似乎冷落了理想,现在人与人之间总显得冷漠生分,社会上那么多人为了钱什么都不顾。我想起小时候我们虽然穷,但总觉得精神昂扬。1994年,我希望全社会都呼唤理想复归。

评点:在人们唯“利”而动之时,有人呼唤理想似乎有些不合时宜。但一个没有理想、没有精神支柱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我们期冀拥有既不虚幻也不低俗的理想。

反腐动真的她30多岁的模样,只说姓张,不愿告诉姓名及工作单位。她说上面反腐下功夫不小,但下面动真的太少。我们厂领导公费出国,小车一年一换,可工人拚死拚活干,工资拿不多,还动不动被罚款、下岗。真应了那个“工人拼命干,挣了30万,买个乌龟壳,坐了个王八蛋”的民谣。

评点:载舟覆舟,全在民心得失。但愿1994年改革和反腐的雷声、雨声同时大作起来。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