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94年02月01日
第2版
02

富国之基 兴邦之本

——省教育工会组织座谈《教师法》纪要

元月1日,《教师法》在全国正式颁布实施。最近,省教育工会召集西安地区部分博士导师、中小学教师和校长,教育工会干部以及教育界人大代表等进行座谈。

与会者群情振奋,都说《教师法》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和对广大教师的巨大关怀与鞭策。《教师法》的颁布和实施,不仅是教育界的一件大事,而且事关国家命运和社会主义大业的前途。他们一致认为国家优先发展教育,专为教师立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现纪要于下,以引起省有关部门和社会的关注。

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应尽快到位

教育是富国兴邦基础工程的奠基工程,尊师重教,是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百年大计。目前,美国的教育投资为5000亿美元,占国民生产总值7.9%。法国年教育经费210亿法郎,居政府总开支之首,占19.4%。我国对教育的投资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在国民经济12个行业中,教师的收入1991年仅排第9,近年又下降到第10位。一些地方,国家下拨的教育经费往往被“层层剥皮”,落实到位所剩无几。更有甚者,拖欠教师工资严重。拖欠的面广时间长,遍及全国20多个省区,最长的竟达6年以上。教师应得的各种补贴,全省大多悬空。此外,教师的看病难、住房难、评定职称和子女就业难等,更是屡见不鲜。有的地方以给教师的名义盖的房,住房时教师却“靠边站”。教育界的人大代表,为此曾多次提案呼吁,省市几届人大会都未能解决。据省百县教育情况调查,农村不少学校无钱订报买参考书,有的连粉笔都紧缺,办公与生活条件更是十分清苦。

近年,青年教师纷纷“跳槽”,骨干教师“孔雀东南飞”,人才流失严重。师范院校,生源不足,我省面临着教师队伍青黄不接、后继无人的“断层”危机。陕师大老教师退休,无人接班,一些系开不起专业课,历史系没人上课。学生绝大多数学“第二职业”,准备毕业后不当教师。现在,教师的实际地位越来越低。虽然,政府一再强调,要让教师成为使人羡慕的职业。好多年了,可是“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至今,教师的工资仍然没有其它行业提得快,长得多。全省教师的月奖20元,还是80年代初期的水平!去年教师节后,10—11月全国又拖欠教师工资61244万!

为什么尊敬过去的孔老夫子,今天的新“孔子”反而得不到人们的尊敬呢?问题的症结在于,对教育奠基、科技兴国的重要地位,对邓小平同志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思想,在思想认识上没有真正到位,造成政策、措施和行动上的不到位。解决这个问题,当前首先是要扩大对教育的投入,禁绝挤占挪用教育经费的现象。

贯彻落实《教师法》要动真格

要倡导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但更重要的是要贯彻落实《教师法》。如何贯彻落实《教师法》?参加座谈会的同志们说,关键在于执法。任何法律,只有付诸实施,才会有意义。《教师法》是个极好的法律,如果不能很好地执行,它也会变软,硬不起来。与会者一致认为,当前紧要的是执法要严,违法必究。各级政府首先要带头学法,执法。他们建议省上尽快制定《教师法》的实施细则,配套操作,以便《教师法》落到实处。尤其是,各地执法要真抓实干,针对教师在住房、医疗、满工龄退休享受100%工资(这在上海、南京、甘肃、青海等地早已实施,我省至今未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制定规划,拿出解决的办法来兑现,以体现《教师法》的严肃性,取信于民。

现在,教师们最关心,亟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不执行《教师法》怎么办?如果政府部门不执行或者违法,谁来管?该如何处罚?法律具有强制和严肃性,一经立法,对违禁者就得追究,不能例外。对此,教师们寄希望于各级人大常委会,对《教师法》的实施,依法实行监督。与会者还请求宣传舆论界,对教育、教师和《教师法》多一点宣传,让全社会对知识、教师及其人格和劳动予以应有的尊重。

教师要忠诚教育事业自爱自强自尊

座谈会上,教师们说,《教师法》不仅对提高教师待遇,维护教师合法权益提出了具体要求,更重要的是,明确规定了教师的性质、职责和应负的“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现在国家改革开放急需人才,而现有的教育体制和教学思想方法,还是沿用50年代苏联的那一套,存在着国家包揽、缺乏活力,以考试为中心,重智育轻德体、填鸭式满堂灌等弊端,这不能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亟待改革。教师队伍中也确有一些思想业务素质差、工作态度糟的人。因此,加强教师队伍自身的建设,建设一支素质过硬、结构合理又稳定的教师队伍,也是全体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教师,他们决心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武装头脑,积极投身改革,自觉遵守《教师法》,忠诚教育事业,自爱、自尊、自主、自强,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和业务素质,为人师表,不辜负党的期望和人民的嘱托。 本报记者 薛瑜阳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