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辛苦奔忙搭彩桥
——韩城劳务市场发展纪实
资源丰富的韩城这几年在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指引下,工业迅速发展,由过去的贫穷县发展为新兴的工业城市。非农业人口由1965年的几千人,增加到10万多人。每年从初、高中毕业的学生就有1200多人。尽管政府采取各种措施设法安置,但1988年至1990年,全市仍然有5000名城镇青年无业可从。解决城镇青年就业问题迫在眉稍,人们从心底里发问:一个30多万人的小城市能承受这种压力吗?
这对于1991年担任市劳务局长的杨社荣来说,压力更重,他久久不能平静,思索着怎样才能使待业青年尽快找到就业门路?思来想去,杨社荣再也坐不住了。他把开拓劳务市场的设想向市上有关领导汇报后,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支持。1991年春,韩城劳动服务局的同志开始了艰难的创业历程。
由于工作需要,夏天,他们却奔波在南方;冬天,北方的城市又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辛勤的工作得到了群众的称赞,但也招来了一些人的非议,有人认为他们从事的人才产业准能发一笔大财。
其实,他们始终牢记着社会效益第一的宗旨。为了向用人单位负责,让送出门的青年学到真本事,他们又实行了跟踪管理、服务制度。
一次,他们给西北国棉六厂选送了108名待业青年,劳务局派出专人往返6次到该厂进行了回访,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帮助他们解决粮食补差、劳动保护、城市临时户口注册等困难。他们的行动感动了青年,也感动了家长。矿务局、铁厂、水泥厂等单位的孩子家长大老远把孩子带来,并连连说:“把孩子交给你们,我们家长一百个放心。”
从前年开始,他们深入全市20个乡镇,对农村劳动力作了摸底调查,将20岁至40岁的中青年造册登记,层层建立“人才库”,只要用人单位打个电话或写封书信,他们就可以给对方择出合适的人选。广东东莞市一次向韩城要50人,而且人的档次不一、类型不一,他们很快满足了对方的要求。最近,他们又给北京市开远保安公司输送了50名素质较高的保安人员,需方对韩城的人才素质赞不绝口。
过去,一些老实巴交的“朦胧”青年,如今显得神采飞扬。有位姑娘叫任胜云,过去一见人多,连头也不敢抬,话也不敢讲。她被输送到渭南一家大商场工作,不到半年功夫,便干得很有出息,成了百名营业员中的业务骨干。现在她已成了营业部主任。
艰辛的工作换来了丰硕的成果。1992年全市安置到全民、集体、私营企业的社会青年和待业青年2000多名。前年上半年,他们又安置了1600多名城乡青年。前年新发展劳司12个,全市劳司系统去年上半年实现利税112万元。 (王忠怀 杨娟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