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突破正未有穷期
——记西安雍华房地产公司总经理王静波
1993年6月10日,中共西安市莲湖区西关街道党委和办事处决定,奖励西安市雍华房地产开发公司总经理王静波人民币10万元,晋升三级工资。在一片掌声和鲜花中,这位年已花甲,从一个街道修缮队走出的现代企业家热泪盈眶,他感谢领导对他的支持和奖励,但多年来他已习惯把自己和企业紧紧连在一起,他需要钱,但他清楚企业更需要钱,于是他宣布,10万元全部投入企业发展。这一举动就象他领导的企业一次又一次大突破一样,又使莲湖区及公司上下震动,大家的眼光又关注着这位开拓型的企业家。
时间回溯到1980年4月的一天,西关办事处的会议室座无虚席,西关修缮队的老老少少闷头不语,他们在面临着一个企业生死攸关的选择。结果出来了;他们选择了将修缮队一分为二的方案,而更重要的是他们选择了当时45岁的王静波作为自己的当家人。在职工的拥戴下,王静波不敢推辞,他怕伤了老少爷们的心,他接过了这个烂摊子。
这个摊子烂到什么程度?冷静下来的王静波自己都暗暗叫苦:一堆被叫做设备的烂铁,74位只能搞和泥抹墙揭瓦亮椽的工人,1.5万元的债务和正在施工的两个工地。全是包袱。两个工地也许有戏,可一划算,亏了20多万。面对着这一大堆债务和74位要吃饭的工人,王静波夜不能寐,思前想后,他得出一个结论,老天爷饿不死睁眼的麻雀,要想翻身,只能是一个字:干!而且要动脑筋干。
他首先考虑到升格,把修缮队改为工程队。这一升不要紧,凭着这个招牌,再加上逐步完善的规章制度和科学管理,西关工程队五年中先后在华山分厂、省淀粉厂、西光厂、电力机械厂、庆华电器厂、市工交公司等单位的建筑工程中中标。有了活干,哪还有不拼命干的?沉寂的工地又人欢马叫了起来。这五年苦战,工程队创产值760万元,还了外债、补了亏损、添了设备,固定资产增加了22倍。工程队和职工们一下挺起了腰杆。在胜利面前,王静波没有小富即安,他得陇望蜀,别出心裁将工程队又升格为西关建筑工程公司,进一步提高了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职工们高兴了,满足了,外部也对公司投以羡慕的眼光,而王静波没有满足,他仍在苦苦思索,思索着怎样才能迈开更大的步子。
在对建筑市场进行了一年的调查之后,王静波发现当时建筑市场疲软,建筑行业竞争激烈,许多大中型建筑企业因争不到施工项目而出现生产滑坡,更何况自己是个小公司。一方面是市场疲软,一方面是大城市日益紧张的“住房难”,能不能在这二者之间找到一个突破口。他眼睛一亮,成立房地产公司。
成立房地产公司,谈何容易,必须有现有固定资产的几十倍,甚至百倍、千倍。为了解决资金问题,王静波不知朝银行跑了多少次,但苦于没有人敢出面担保,贷款未果。他没有气馁,决心不顾一切扩大固定资产规模。他搜集了自己多年的积蓄,向亲朋好友借债凑足五万元,收买了已经破产的新颖木器厂,在这个具有10亩地大工厂的基础上进行扩大固定资产规模的建设。王静波的坚韧精神,终于得到了有关部门的支持,在他们的介绍下,西关工程公司和西安某公司联营贷款900万元,咬紧牙关大刀阔斧地搞起了基本建设。
经过一年的苦干,他们有了一个相当规模的施工基地,继而以此作抵押,陆续向工商银行贷款3000万元,收买了5个因资金短缺而上不去的建设项目产权,共计6万多平方米。3个大型工地和两个小型工地同时施工,机械轰鸣,挥汗如雨,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一批批住户迁进新居,一笔笔售房款转到帐面,三四千万贷款本还息清。累计竣工商品房面积7万平方米,实现利润800万元,上缴税费300万元,打开了蒸蒸日上的西安雍华房地产公司的新局面。
永不满足的王静波又在谋划新的突破,那就是引进外资,加快西安的房地产开发速度。在’93香港中国西安经技贸洽谈会上,王静波带的6个合资开发项目被外商选中4个,成为洽谈会上引进的第一笔外资。于是,王静波又成立了中外合资西安雍发房地产公司和中外合资西安雍城房地产公司,引进的6亿8千万资金全部到位,施工前的准备工作已破土动工。这4个项目完成后,将新建商品房52万多平方米,创利1亿2千万元,创税7千万元,着实又让莲湖区上下震动一回。
家大业大了,王静波仍不忘创业时的艰难,建得广厦千万间,可他及公司领导仍住在过渡平房里,每次公司要给他安排住房,他总是“不急,不急。”他急什么,他急的是西安的住房难还没有彻底解决,急的是怎样去寻找他所领导的企业下一个更大的突破。(冯瑜 顾东武付安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