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宁受千般艰与难
按期付还职工集资款
这一阵,国棉一厂职工白天很少见到领导的影子。只有上夜班的,才能在满天星斗下,瞧见办公楼里那彻夜长明的几盏灯光。
知情人说:在为钱犯愁呢!
而厂里公告栏上,分明白纸黑字:请职工领取1993年集资款的全部本和息。要知道,这批集资款可是800万元,加上利息,足够厂里对付一阵子。
话说起来就长了。当初企业困难,厂里一号召,职工们有的借、有的把定期存折换成活期、有的倾囊翻兜,几天间凑足800万元,解了厂里燃眉之急。今年这阵儿,原棉从一万元一吨猛窜到一万三四,隔阵还传闻要涨到一万六、七,库里存货眼看着不够用了,可厂里帐上却没有几个活动子儿了。怎么办?刚到期的集资款是挪用还是咬着牙发给职工?
职工们仿佛从领导的行踪和疲倦的神色中发现了这一秘密,一些干部、党员和职工纷纷表示,集资款啥时候还都行,解急要紧。而厂领导鲍宝德、李树生、王澍华等一班人坚决表示:我们就是求爷爷、告奶奶,踏破千道“财神”门,也决不欠职工一文。我们工人爱工厂,我们工厂更应该为工人着想。物价上涨,特别是集资建房、售房,职工本来就难的日子更难了,决不做雪上加霜的事。
借钱,谈何容易!厂长鲍宝德奔上奔下,别人午休了,他才匆匆回来,还歇不到一会儿,又开始新的奔波。党委副书记李树生、经营副厂长王澍华,为了催要欠帐,多年的老朋友吵得面红耳赤,为了给企业弄到钱,别的,都顾不上了。
钱,一一发到了职工们的手里。大家接钱的心情是复杂的。可是月终报表上却出现了一连串崭新的数字:还是那些机器,产量比去年同期增长近20%;还是那些棉花,产品一等品率、出口合格率比去年增长了两个百分点。还有了皮辊房年轻人业余剥皮辊棉花十几斤的事,有了王复兴工余修部件节支5.4万元的事,有了18名工人创造西北五省单项操作新纪录的事,有了……全厂职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事。
(文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