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中英街见闻
前不久,我有幸去了趟深圳。
人常说:“到深圳不看‘锦绣中华’就不算来过深圳”。而我则认为,如不去一趟中英街,那才是真正的遗憾。
离家时,从当地公安局办了一张特区通行证,来到深圳才知要去看中英街还得办“特许通行证”。正当我愁眉紧锁之际,与我同行的妻子打听到我们所住的旅社服务台代办去中英街的“特许通行证”。服务台小姐告诉我,去沙头角的通行证,每人60元,两人就是120元,在内地是我半个月的工资,在内地办特区通行证,每人才交2元,这30倍怎不叫我咋舌!
第二天一早,服务小姐就送来了“特许通行证。”效率之高,令我惊叹!想起内地办证时的层层把关,我才真正的感受到了时间就是金钱的含义。
“小巴”在沙头角镇的中英街特别边境区的门前停了下来,一个威严的检查站矗立在我的面前,武装警察和海关人员在检查站的门口,仔细地检查着每一个过“关”人员的证件。这个时候我真正感受到了国门的威严。通过检查站,展现面前的是一个“人”字路,中英街的位置在“人”字路的左撇上。
说是街,倒不如说是一个较窄的人行道。道路有5米宽。路的两边都是大大小小的商店,商店大部分是卖金银手饰和妇女用品的,卖照相机、手表、打火机和激光唱盘的也特别多。中英街的东西是可以讨价还价的,许多商店的货物都标有五折、七折的牌子。在卖表摊上,我拿起一块双狮全自动手表与我戴的双狮表一比,明显是假的,一是分量轻,二是做工粗糙。黄金倒比内地便宜,港币98元一克,人民币则是110元一克。
站在街上,初步印象是:左边的商店门面小,名称港化。诸如以惠丰、裕隆等字眼为名的商店比比皆是,再就是家家商店都烧香敬神。而路的右边则不同,门面大而宽敞,如中国工商银行,百货门市部等。
走到左撇路的一半即中英街主端时,有个丁字路口,路口内5米处,有道铁门,在铁门的左边竖立着一块蓝底的牌子上写着醒目的白字:“持护照、入港通行证和沙头角镇原居民身份证可通行外,其它人员禁止通行,违者驱逐出境或拘留。”署名是香港皇家警察长官。来中英街的许多人都站在这个路口通过大门向香港方向眺望。
“怎么样,大着胆子走过去。”路边的一个摆小摊的小伙子与我开玩笑。
“急什么,1997年就回来了!”没等我答话,一位东北吉林来的大个子中年人接过了话茬。
守门的皇家警察并不像中国检查站的警官那样仔细查验每个人的证件,他们的着装也不象中国警官那样端庄整洁,很随便的坐在椅子上,有个甚至未戴帽子。从铁门出出进进的人很多,他们也不查验证件,想混过去也许容易,但是作为一个中国公民为什么不能以一个主人的身份站在自己的国土上,一股热血涌遍了我的全身。香港回归大势所趋,民心所向。待到1997年回归祖国的时候,我一定要从此踏上自己的国土。
(殷俊明)题图玉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