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94年05月26日
头版
01

矿山上的不老松

或许,李寿松的名字源之于“寿比南山不老松”的古语。他如今虽已届花甲之年,但那45公斤还不到的瘦躯还在百里矿区奔忙个不停。搞煤炭测绘已近40个春秋,成为铜川矿务局唯一的响当当的享受政府津贴的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因此,人们说他的“寿”更在事业上,是煤炭测绘战线上的常青树。

1955年9月,风华正茂、心中充满美好憧憬的李寿松,从求学的青岛工学院毕业,只身来到尚在筹建中的铜川矿务局。面对着深沟高山、荒草长蒿、野狼狡兔乱窜的工作环境,他的心一下子缩紧了。和家乡天高海阔的鼓浪屿、风光旖旎的青岛海滨相比,简直有天壤之别。这里除了旧中国遗留的一座破败不堪的官矿,尽是简陋危险的小煤窑,他将要从事的测绘业几乎是白纸一张。但他最终还是挺过来了。当习惯于接受大米鱼虾的胃口适应了馒头面条的时候,测绘白纸开始变成了美丽的图画。一棵海滨的幼松,在北方矿山深沟扎下了根。

风霜雨雪似乎要考验他这棵松。他带两人在济阳寨的标觇上夜观天文测量方位,三只老狼在下边兜圈嗥叫,一心想把他们变成美餐,直到东方欲晓才不甘心地离去。一次与金钱豹不期而遇,万幸的是那猛兽儿正在坎下大嚼什么美味,没顾上光顾他们一行。尤其是头生儿子的夭折,一直是他心中的隐痛,要是他当时不在百里之外的山上赶测量,来到人世连两年还不到的可爱的小生命,一定不会因抢救不及时而过早夭折。他经受住了众多的考验,和其他测绘创业者一起,拼搏6个月完成矿区控制网测绘任务,向国庆10周年献上一份厚礼。接着又大干3年,一平方公里一单元的矿区250平方公里的大比例图测绘告成,为煤炭生产建设奠定了基础。

70年代初,“三下”采煤(建筑场下、铁路下、水体下)提上议事日程,秦晋高原厚土层开采沉陷规律课题吸引了他。已经担任了地测领导工作的李寿松,把主攻方向选在用先进的科学方法——数学模型研究反映高原厚土“三下”采煤沉陷规律。靠他长于数理思维的大脑、一支笔和一台老式手摇计算机,他进行了大量繁琐枯燥的运算。又是整整3年,计算机的铝制手摇把硬是被血肉之指磨凹二三毫米;长期野外奔波种下的胃溃疡屡屡向他发难,差一点连命搭上。心血换来了金色的硕果。包含20个数学公式和计算方法的富有铜川特色的数学模型建立起来。经在几处不动迁试采,地表沉陷的计算准确性大大超过传统方法。多年来,铜川局“三下”采煤量1000多万吨,其中不动迁采量三四百万吨,节约了可观的搬迁费用,其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由于李寿松贡献突出,专业造诣精深,成果丰富,他成为铜川局目前唯一的享受煤炭部津贴的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连续多年被评为局、市、省先进科技工作者、劳动模范,担任多项专业组织职务;1992年,他又跻身“全国测绘行业百名先进工作者”红榜。

(王继明)

?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