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94年06月23日

陕西工人报第4版 窑情(散文) 图片新闻 昭烈庙堂何处寻 酒乡行 我看秦俑 图片新闻 过洋节(小说) 营业大厅 身挂传呼机 广告

当前版:第A4版:第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翻页
第4版
04

窑情(散文)

师明林

我出生在窑洞,长在窑洞。70年代初从居住窑洞的地方调到居住瓦房的地方,在塞上古城一小巷的旧瓦房里一住就是十几年。我的工作很固定,下乡不多,偶而下一半次乡到南乡,住上一两晚窑洞,仿佛又回到居住窑洞的日子,回到故乡。

陕北的窑洞,无论是石窑、土窑和土窑接石口,走进去都很宽敞,有一种说不出的惬意感,窑内都有一盘大炕,上面铺着席子或毡,睡上去平展展的很舒服。尤其农村那依山傍水、绿树成荫、瓜蔓挂在窑墙上、鸡叫狗咬的农家院落煞是好看,如入仙境怡然自得,引得外地来“采风”的文人墨客尽折腰。

战争岁月,陕北的窑洞曾经住过伟人、住过子弟兵、也留下地下党“闹红”者的足迹。我从童年至今的记忆里,深种下一位革命烈士老妈妈的形象,这位老妈妈因为和我家沾亲,又辈份大,故我称她“霍家奶奶”,且我又和她的孙子在一个班上念书,因之也常到她家去玩。她家居住在故乡城西的一座苍松翠柏的半山坡上,是一个独院院,站在院里便可以俯视小城全貌,凉风习习,居高临下,心旷神怡。走进那深深的土窑内,即便是盛夏酷暑顿时就凉下来,冬天再冷,一走进去就暖和了,真是得天独厚,神仙居住的去处。霍家奶奶曾为我讲了一段辛酸往事:在白色恐怖的艰苦岁月,也就是当年“闹红”的年代,一天,地下游击支队深更半夜在对面山坳的土窑里召开秘密会议,霍家奶奶的儿子也在其中,她为了掩护这些革命者的安全,黑天半夜站岗放哨。不久,霍家奶奶的这个儿子因叛徒告密,惨死在反动派的屠刀下。后来,我还和小伙伴们去山坳里看过当年游击支队开过会的土窑,对那外表并不美观的土窑却产生一种由衷的敬意。

岁月流逝,斗转星移。而今窑洞的外观及窑内陈设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修筑窑洞的用料除原来的石头、泥灰、木料外,用上了新型装饰建筑材料,水泥、马牙石、地板瓷砖、瓷片、有机玻璃、壁纸、壁灯、顶灯等,窑内的陈设则是电气化、新式家具,倘在遇上婚嫁吉日,贴上对联,窗格子上贴上红红绿绿的陕北民间剪纸——窗花,大门两旁再蹲置上威武雄壮的石狮子,把窑院装点得更加“潇洒”壮观。几年前,我家又转移到半土不洋的小楼房居住,即就是将来能住上水、暖、电一齐上的漂亮楼房,我也淡漠不了对窑洞的感情。我在小报任美编多年,每当画起插图、设计刊头尾花也要尽可能地绘制上几个窑洞显示地方特色。近日,我的一幅题为《春雨》的漫画有幸在人民日报漫画增刊《讽刺与幽默》上发表,这幅画的下部也不忘勾画上几个窑洞,以展示一下陕北窑洞的风韵。

窑洞是我生长的“摇篮”,我是“窑洞”的儿子,窑洞在我的脑海中是不可磨灭的,我一生描绘窑洞也是永恒的。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