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渴望在党旗下宣誓
——青工“入党难”现象透视
能够早日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这是众多青工梦寐以求的愿望。为了实现这一人生目标,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积极学习努力工作忘我劳动。但理想与现实往往有一段距离,在一些企业里,“入党难”问题仍困扰着这些渴望早日入党的热血青年,使他们时时感到困惑、压抑和苦闷。那么,青年职工因何“入党难”呢?笔者在调查中发现:
——难在论资排辈。青年职工有朝气,工作热情高,干劲大,希望做出一番成绩来体现自我价值,为早日加入党组织创造条件。但他们毕竟资历浅,工龄短。“辈份”低,一些企业的基层党组织在考虑组织发展工作时,往往先注重发展那些资历深,已排队多年的老同志入党。“你们年轻,以后还有机会嘛!”潜台词不言而喻。如此“论资排辈”现象在不少单位都存在着,资历、年龄、工龄以及写入党申请的早晚,都可能成为“论资排辈”的客观理由。一位青年女工向支部书记汇报思想,谈到自己渴望早日加入党组织的迫切心情时,支部书记说,其实你的表现比某某好,不过你的申请没她写得早,所以只好等以后再说了。
——难在长期考察。尽管一些青年职工在工作中干出了一番成绩,也曾多次向组织汇报思想,递交申请,积极向组织靠拢。但因年轻好胜经验不足,工作中难免出现失误。部分党内同志便以“思想上还不够成熟”等理由提出“再考察考察”。有些青工因工作需要调动了工作岗位,以前所做的努力便一笔勾销,新单位党组织则要重新考察,从零开始。几度春秋几番寒暑,久经考察的青年人已步入中年,依然入党无望。某企业青年职工刘某21岁时便递交了入党申请,并努力工作积极向组织靠拢,曾多次被评为先进生产者。可他在17年中先后4次调动工作岗位(本企业内部),每次调动后都需要“再考察考察”。如今年龄已近不惑,仍然在党外徘徊。
难在嫉贤妒能。在青年职工中,不乏有工作能力、德才兼备的姣姣者,他们曾在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做出了成绩,受到了职工群众的赞誉和好评。然而,党内少数同志(特别是个别领导同志)出于嫉妒之心,并不考虑这些青年入党后能更好地发挥积极作用,也不考虑党的事业继往开来之需要,而是唯恐这些青年同志会超过他们,取代他们,有意识地在优秀青年职工入党问题上设置障碍,使其入党不成提职无望,给工作带来被动和损失。
——难在培育不力。一些企业的基层党组织没有认识到做好组织发展工作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缺乏对要求入党的青年职工的培养教育,既不组织他们上党课,学习党的基本知识,端正入党动机,又不及时找他们谈心,沟通思想,帮助引导他们进步,而是不闻不问放任自流,挫伤了他们的入党积极性。有些基层组织党内活动流于形式,组织发展工作既无长远规划又无近期安排,工作松散缺乏活力,就更谈不上及时发展优秀青年职工入党了。
——难在表率苍白。共产党员应当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做表率。但个别党员表率作用很小,思想素质和言行甚至落后于一般群众,在青年职工中造成不良影响。党内的某些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损害了党的形象,违背了人民群众的利益,使部分青年职工对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产生了怀疑,从而丧失了入党信心。
笔者在调查中,采访了127位企业青工,其中表示“拥护党的领导、坚决跟党走”的青年职工有119人,占93.7%,已经递交或准备递交入党申请的青年职工有72人,占57.4%。由此可见,企业青年职工中的主流是好的,是热爱共产党,拥护改革开放,具有共产主义理想的。问题在于我们的党组织如何去为他们导航引路。
青年是跨世纪的一代,肩负着开拓未来的重任。中国共产党人前仆后继流血牺牲所开创的宏伟事业将由他们去继承发展,为了使共和国的旗帜“牢牢掌握在忠实于马列主义者的手中,”我们必须加强对青年一代的培养教育,帮助他们实现“渴望在党旗下宣誓”的愿望,引导他们接好革命的班,使共产主义事业继往开来,兴旺发达。
(周宁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