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常人家》寻常事
——电视剧《寻常人家》拍摄散记
文/董建楠
电视连续剧《寻常人家》在今年第六届大西北优秀电视剧评选时中篇获一等奖,在中央电台已播过二次,近日,又在市电视台重新播放,看到那一个个熟悉镜头,我作为摄制组一员,眷恋之情油然而生,一些美好的人和事又一齐涌上心头……
编剧原是“父母官”
剧本作者王学民,曾在蓝田县当过多年的县委书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这是他的宗旨,这次在兰田地区拍摄时,老百姓有口皆碑,这是王书记带领我们学技术、务的木耳、埋的天麻,那是王书记带着我们修的路、架的桥、兴办的玉右厂……王书记还是个文艺爱好者,就在他蹲点的玉川乡、草坪一带发生了像“寻”剧中白玉兰那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于是,他就写成了剧本,通过喜闻乐见的秦腔艺术把它展现在观众面前。
《白玉兰》这台戏,唱红了兰田的山山水水,还拍成了电视舞台艺术片。后来王学民经过一年多的艰苦劳动,七集电视连续剧本《寻常人家》终于脱稿了。
总导演曹今山,这位影视界的知名人士,从剧本改编到摄影,从导演到剪辑,无处不浸透着他艰苦劳动和创作激情,大伙送他一个雅号——工作狂,老曹只是淡淡一笑,我这个人既不抽烟,也不喝酒,没其它嗜好,唯一的嗜好就是拍好影视片。为了这山美,水美,人更美的《寻常人家》他和王学民确实费尽了心血!
蓝田人演蓝田人。
这次在蓝田拍摄时,老乡们左一声,右一声喊着姚华的乳名:华华。小姚就像鱼游大海,鸟回了树林一样欢欣、激动,泪珠止不住的往下淌……“我在这生活了13年,家里人口多,父亲有病,生活十分艰难,挖野菜砍柴禾这沟沟坎坎我都走了不知多少回,有次还赶上了狼……可这青山绿水间却是我最好的练功场,这的乡亲们也是我最早的观众。为了求得发展,也为了生活,我背上了干粮,走出了大山……”凭着对秦腔艺术的酷爱,在学艺过程中的刻苦,几年间,小姚成了蓝田县剧团的名角。
后来,小姚又调入了西安,进入了省戏曲剧院秦腔团。经过几年的磨炼,在这明星荟萃的艺术殿堂里,小姚也有了自己一席的位置。听说要拍一部反映家乡人生活的电视剧,小姚欣然应试,经过做小品、录相、拍照在众多的应试中,小姚成了《寻常人家》中麦宽嫂的最佳人选,进入了摄制组。她兴奋地告诉我:“酬金,待遇我都不再乎,最宝贵的是有了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虽然,影视表演和戏曲表演有许多不同的要求:但是小姚那一贯虚心求教,刻苦用功的品质,使她获益匪浅,这次扮演的角色又是她脚下故土的人物,这些优势使她第一次上银屏就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蓝田的观众们说:“到底是咱蓝田娃演的,真神!”
“法官”原是旧相识
崔洛文曾在影片《秋菊打官司》里成功扮演了一位检察长角色,这次应邀在《寻》剧中扮演法院庭长。
有天晚上,不拍戏,是难得的休息时间。老崔想起了二十多年未见过面,现在蓝田县人大当领导的一位老战友。庭长的那套服装也未来得及换下来,就匆忙来到了人大家属院。经过寻问打听找到了战友家。开门的老妇人从头到脚把他打量了一番:“你找谁!”老崔意识到这位妇人没有认出他,而且对他的这穿戴颇为疑惑。他想给老战友开个玩笑,便大模大样,神情严肃的进了屋内,看了一眼躺在床上的老战友,像查户口的问了一遍,老战友看来也没有认出坐在椅子上的这位《庭长》,还在叮咛老伴给法院的同志沏茶、递烟。老崔这时仔细地观看了这个家,二居室的房子,极其简单的陈设,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唯一的“高档品”就是放在木箱上那台14寸黑白电视机,木板床上铺着兰白格子粗布床单……看到这里,老崔心头一阵阵发酸,他不忍心把玩笑开的过火立即把大沿帽脱下来,恭恭正正往床边一站,冲着老战友说:“你好好看看我是谁?”老战友先是一楞,随后,大叫一声:“唉呀!你这个老家伙——崔洛文!”两人紧紧地抱在了一起……
老崔从夜访中悟出个理:以后执法人员下去搞调查,以不穿制服为好,我把这个建议向导演组反映了,得到了采纳。你不信,看了《寻》剧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