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教师的楷模 社会的典范
——记省劳模、延长县下西渠小学教师王思明
(上接一版) “光明”终于取代了煤油灯的“昏暗”。他走县城,上延安,购买图书1500余册;购置和自制了部分教学仪器、教具,增添了一些诸如电视机、投影仪等电化教学设备;栽植了白杨、柏树,绿化美化了校园。随着王思明见识的增多,他的理想更高了。1988年,王思明从延安教育学院进修毕业后,重新回到了学校。面对着翘首企盼的乡亲和师生,他诚恳地说:“我们要创办一流的山村小学”。1991年,王思明准备用全校师生勤工俭学挣来的14.6万元建一座两层的教学楼,这一设想得到了地、县领导的支持,1992年破土动工。他亲自到河边选砂子,到县城挑选建筑用料,年底,以当地最低的价格终于建成了两层12间的小洋楼。学校校舍成为同类村子的延安第一,陕西第一。
勤工俭学使下西渠小学面貌大大改观,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70年初,学校实行了“三免一自给”(免学费、课本费、文具费,办公经费自给),70年代后期起,学校每两年都要免费为学生制做校服。至今已做了9次300余套。到了80年代中期,又给升入初中的学生补助第一学期的书本费。从1970年至今,该校服务范围内适龄儿童的“四率”一直保持在百分之百,比延安地区普及初等教育的计划目标提前了十五年。当地群众称他为“山区群众的希望之星”。
精益求精,开拓进取,创出了一条成功的山区教育教学新途径。
王思明不仅为普及农村初等教育做出了贡献,还在于紧紧围绕教育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这个主题,将职业技术教育和改变家乡精神面貌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注重学生品格和技能的素质教育。在80年代中期,随着干部家属农转非,文化层次比较高的人都离开了下西渠,留下来的人,智力、文化层次都比较低,孩子的智商也比较差。王思明说:“我现在干的工作可以说是普通教育中的特殊教育,这是我面临的最大问题,要让这些学生都顺利地上大学进城市是不可能的,必须为他们的人生着想。所以,教育教学经验不能是一成不变的,必须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不断创新。”他还说:“办教育也要钱,学校弄钱并不难,无非是想些办法,下些苦。可是要让学生的情操高尚,智力得到发展,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在学习上从学会到会学这可就难得不得了。”带着如此深沉的忧患意识和对黄土地人民的献身精神,他点灯夜读,刻苦钻研教育教学理论。他不耻下问,为求一言,不惜花上百块钱,跑百余里路。他从小学生的认识特点出发,从做小事入手,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他规定学生轮流值周,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学校管理,大家都利用当干部的机会锻炼自己的能力,来显露自己的才干。学校的墙壁没有乱涂乱画的痕迹,教室的玻璃没有任何损坏,十几年的桌凳犹如新做的一样。学校的体育用品,使用方便,保管良好,图书阅览室有一千五百多册书籍和各种报刊,按时开放,无人看管,自由阅读,看完后自动按编号放回原处。学校果园的桃子、苹果挂满枝头,无人撞动。暑假期间,老师出外开会,学生会自动组织起来看管、采摘、出售,收入归公。这种目治自理的教育思想是王思明教育思想的突出特点。让每一个孩子都上学,这是王思明的最低目标,把每一个孩子培养成一个思想境界高尚的人,这才是王思明的最终目标。
“把学生培养成一个高尚的人,但如果他没有生活的本领和为社会服务的才能,还是个无用的人。”这句话是王思明教学的宗旨。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在下西渠没有通电的情况下,王思明去西安买回了风力发电机,电视机,收录机,实现了电化教学。为了得到比较科学的教法,王思明在滴水成冰的寒冬腊月,用棉袄裹着腿演算了上万道题,写出了《小学数学教学“溯导法”》。为了使每个学生了解命题的技巧和老师工作的辛苦,王思明变老师命题为学生命题、改卷、评卷,让学生在训练中学会,让学生会学。他用自己的奖金为全班学生买回《新华字典》、《成语词典》,为学生买回了最好的“老师”。他鼓励学生超进度自学,鼓励学生给老师讲题。王思明这种自学自醒的教学思想和方法传出后,一时在延安地区产生了较大的反响。
他自费出门学习果树嫁接和育苗的技术,回校后手把手地教给每一个学生。现在,下西渠小学的学生人人是果树嫁接的能手,王思明说:“山区的孩子不仅要走出黄土地,更要改变黄土地,我给学生的这一课在农村终身受用,在本乡本土是大有作为的。”热爱黄土地,让黄土地“穿衣戴帽”,这是王思明二十多年锐意教育教学改革的动力,是王思明成功的基石。
扎根山区,无私奉献,展示出新时期共产党人平凡中见伟大的人生境界
20多年来,下西渠小学三迁校址四次重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下西渠人也接受了现代文明,走上了致富路,许多青年和能人走出黄土地、走向全国,而王思明的家至今却无一点积蓄,仍然住在祖父留下的两孔石片窑洞里。王思明不是不会弄钱,也不是不需要钱,他把大半生的积蓄和劳动创造的财富,都无私地奉献给了下西渠的子孙后代。他把学校当作自己的家,当作自己的财富。山东滨洲医学院某团支部看了电视剧《走出黄土地》后,听说王思明在河南住院治伤,给他寄来262.12元钱,王思明分文末花,而是再加了300元,寄到广东购买SB486电子学习机。他要让山里的孩子也能享受现代科学技术成果的欢乐。在金钱与奉献的取舍中,王思明留下的是一个共产党员的高尚节操。27年来,他获得各种荣誉28项,取得大专学历,上级单位多次想调他去工作,都被他一次次婉言谢绝了。面对接踵而来的荣誉,王思明不居功自傲,固步自封。学校“小洋楼”教室盖起以后,他想的是如何利用旧房屋,不丢勤俭办学的本色。1993年9月14日的中午,王思明给学校修房子时摔伤了脚,经多方医治终未痊愈,各级领导劝他继续治疗,但是他离不开学校,离不开学生,忍着疼痛,用螨跚的脚步又回到了他魂思神牵着的学校。现在,学校虽然有着果园,有了稳定的收入,但他仍不满足,他要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建一个棉籽榨油厂,为勤工俭学再争一份稳定的收入,帮助当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他要办全免费寄宿制学校,将服务范围扩展到邻村邻乡;他要办家长学校,将教育为本的观念深入到每个家庭;他要办农民技术学校,使村民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他常讲“没有超前的意识,就不可能有好的教学质量。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就不可能有超前的行动。总之,超前要付出代价”。“明天——怎样教”是王思明的座右铭。
王思明是个永远向着未来,向着明天的人。他不仅是教师的楷模,也是全社会的典范。 (惠朝阳范国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