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愧得慌”与“亏得慌”
石闻
在抗洪救灾中英勇献身的原锦州市委书记张鸣岐生前把“愧得慌”作为自己的律己标准。面对群众的疾苦,他总是寝食不安,坐卧不宁,忘我工作。正是这种强烈的责任感铸就了他“无愧”的人生。与此相反,一些本来就没有给人民干过多少好事、便宜倒拣得不少的人,却总是夸不尽的功劳,诉不尽的亏欠,似乎总是党和人民对不起他。在他们的心里从无内疚之感,永远是“亏得慌”的愤愤不平,要官要权、争名争利的贪得无厌。
“愧得慌”与“亏得慌”虽然只一字之差,却反映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观,折射出了人们灵魂深处清浊分明的精神世界。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对于我们每个人,特别是手中掌握一定权力的人来说,由于主客观的种种因素,工作上、思想上都免不了会有这样那样的失误和缺陷。重要的是能不能严格地要求自己,用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来规范自己的言行。有了这种精神,就能够不断地克服缺点,搞好工作,得到群众的拥护,即使出现了失误和矛盾,也易于得到谅解和化解。今年初北京市有几个区的拆迁户不断到市政府上访告状,有些干部觉得给群众办好事还受气,心里感到很窝囊。张百发副市长亲自接待了几批上访的群众,当他经过调查,了解到有些区县在没有安置好拆迁户的情况下,就成街成片地拆起来,致使三万多拆迁户在外投亲靠友飘着时,深感内疚,夜不成寐,立即调兵遣将,抢修临时周转房,很快解决了这个问题。事后,他沉痛地检查了自己的官僚主义,在会上作了自我批评,并批评那些区县负责人:“这都是咱们自己闹腾的。新官上任三把火,忙着合资开发,结果把火烧到自己身上来了吧!”试想,没有这种内疚感,一味埋怨群众不通情达理,又会是怎样一个结果呢?
持那种“亏得慌”心态的人,往往用社会上的不正之风、腐败现象为自己的作为辩解,大有一种“和尚动得,我阿Q为什么动不得”的气势。毋庸讳言,目前确有一些干部腐化堕落,社会秩序也较混乱,引起人们的强烈不满。但是在怎样对待这个问题上却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种是不仅和这种丑恶现象作坚决的斗争,而且用自己的高尚道德情操来影响社会风气的转变;另一种人虽然也口头上高喊反腐败,但行动上却是互为攀比,竟相效尤,越是反腐败,越是觉得比别人捞得少“吃了亏”,“心理不平衡”。如此反复循环,必然使自己头脑里的极端个人主义不断膨胀,最终走向犯罪的深渊。试看最近揭露出的那些从人民公仆堕落成犯罪分子的贪官污吏,哪一个不是在这种“亏得慌”思想的驱使下,由白吃白拿到贪污受贿,“因嫌捞得少,致使锁枷扛”呢?
知耻近乎勇,贪婪必丧德。愿那些老是“亏得慌”“捞不够”,欲壑难填的人,能够用张鸣岐同志严于律己的“愧得慌”的这面精神镜子照照自己,从中吸取有益的经验教训,切莫泯灭了灵魂深处的廉耻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