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银行亟须消“胀”泻水
近年由于浮夸之风比较盛行,使素有声誉的银行内部“肿胀”,“水份”增多。
其主要表现在:
制造效益。手段有:一是放贷收息。一些基层银行由于历史原因,加之企业效益差,信贷资产质量不高,大量贷款利息收不回来,形成亏损。为完成利润指标,就采用给企业放贷款收利息,以增加利息收入。据查,一县级专业银行,1994年应收未收利息3000多万元,年终发放贷款收息达1500多万元。二是表内表外“倒腾”。原来银行对企业拖欠的利息挂在表外,不记收入。1993年7月1日以后,会计制度改为权责发生制,应收利息打入银行收益。这样,一些基层银行就根据“需要”,表内倒表外,表外倒表内,任意制造利润。三是少提或不提固定资产折旧和存款应付利息。四是费用甩到下年。
制造质量。手段有三:一是逾期换据。一些银行为使贷款逾期率控制在上级规定指标之内,满足企业到期贷款的“展期”要求,主动找企业频频更换借款借据,把逾期贷款假变成正常贷款,以掩盖信贷资金的停滞状态。二是隐瞒造假。一些银行领导为了对上显“政绩”,同行争“领先”,对内保“利益”,不惜编假数,隐瞒信贷资产的真实状况。据几位从事信贷工作资深人士透露,提高抵押、担保贷款比例,压缩呆滞、呆帐贷款数量,已是编制信贷资产质量报表的常事。三是差错不报。某银行的一个储蓄所一年内数次发生为数不小的现金短缺,当事人一赔了之,仍然照喊“连续X年无差错。”
制造安全。手段有二:一是装璜门面。在一些银行,安全工作做表面文章,漏洞百出。有的长期赌博成风,吃喝玩乐屡禁不止,隐患重重,领导却熟视无睹。二是执法不严。有的银行对违规违纪行为惩处手段软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导演银行“安全戏”。
银行作为国民经济枢纽和国家宏观调控卫具,其虚假行为产生的危害较其他部门更烈。因此亟须消“胀”泻“水”还其本来面目(任孝全)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