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愚公移山真抓实干统筹规划深度开发
榆林沙区举现片绿洲
本报讯 榆林地区坚持统筹规划深度开发,依靠群众,发扬愚公移山精神,大打治理开发沙区的人民战争,使2.44万平方公里的沙区变成了片片绿洲,沙区治理面积达68.4%,农民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提高。
榆林地区总面积4.35万平方公里,沙区占56.7%。在长期的治沙造林中,该地区领导真抓实干,全面推行领导任期治沙目标责任制,对重点治沙工程采用单项承包,立军令状的办法,夯实责任。同时在沙区推行落实“谁承包、谁治理,谁经营、谁受益”的政策,调动了广大群众治理开发沙区的积极性。靖边县东坑乡农民牛玉琴承包治沙2万多亩,在丈夫去世后克服重重困难,坚持植树种草,10多年来植树1.7万亩,荣获了“国际拉奥博士奖”。目前榆林沙区已有10多万农户承包治沙500多万亩,为治沙集资投劳总值达9亿多元,相当于国家治沙总投资的10倍多。
为提高治理水平,加快沙区群众脱贫致富步伐,该区坚持走深度开发路子。从1991年起,他们在北部风沙区上了60万亩粮副基地建设工程,几年来,沙区共打各类灌溉井2244眼,改建扩建自流渠道4.43万公里,开辟高标准灌溉农田20多万亩。重点开发了用材林、经济林和樟子松为主的防护林。目前,沙区用材林木达到3000多万株,经济林总面积35万亩,灌丛草场1300万亩,初步形成了以防护林为框架,以用材林、经济林和优质灌丛草原为两翼的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此外,榆林地区还努力扩大水稻、春小麦等优质商品粮种植面积,发展油料、烤烟等经济作物,推动了沙区经济的全面发展。1994年,沙区农林社会总产值达到19亿元左右,占到全区的54%。沙区农民人均占有粮500多公斤,人均纯收入800多元,比全区平均水平还多100多元。 本报记者杨令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