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97年04月10日
头版
01

塞外榆林飞播治沙显神威

吴圣地

李建春

据从前不久召开的省农村工作会议获悉,我省榆林治沙所和三位“老林业”,分别获得全国飞播造林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受到林业部的表彰奖励。飞播造林已成为榆林治沙的重头戏。截至1996年底,全省已在榆林沙区飞播造林240万亩,保存率达62%。加上农田治理配套措施、沙区出现了不少“旱涝保收田”。1996年,沙区人均粮食产量提高到800斤。同时有许多播区变成良好的草场,并开始被放牧利用。

榆林是塞外名城,在毛乌素沙漠的簇拥下格外醒目,闪闪如银。人们把榆林称为沙漠中的“明珠”。但是不是所有的宝地都能连续取宝。公元822年,榆林城的“太平盛世”一下子被战争贪婪和愚味无知撕得粉粹,生态失去了平衡,“宝地”不再产宝。“飞沙为堆、高及城堞”的凄惨景象终于降落人间,从此榆林名城变成了沙城,绿地堕为沙漠,塞外人又过上了“花无锦绣,狂风阵起”“连毛吞入口”的贫困生活。

但是,榆林人民从来就没有在沙漠面前屈服过。建国初期,塞外人民拉开了群众性种草种树,会战治沙的帷幕。在沙漠中种树,并不是想象中那么容易,“春种夏少冬不见”是沙区植树造林经常出现的事,有多少小苗被无情的沙漠所吞啮,沙漠中植树造林实在太难了。

1956年飞机播种造林在中国大地索然兴起,1958年我省首次在榆林沙区开展飞播试验,当时由于收效甚微,试验几年之后便被悄然中止。1974年,由中国林科院、北京林学院、陕西林勘院组成的一支庞大的科研队伍,重新来到榆林沙漠地带,开始了长达11年的试验,终于建成了我国沙漠地带的第一个飞播林带。榆林飞播造林在经历了试验——失败——再试验的迂回曲折之路以后,终于迎来了它的辉煌时期。三十多年来,榆林地区飞播造林已达240万亩,保存面积150万亩,保存率达62%。现在东起神木,西至定边,一条长400公里的飞播林带正在形成。飞播造林由近沙、低沙推向中沙、高沙、远沙。飞播三年后林、草稳定,五年后自然植株明显增加群体增大,抗风能力增强;八年后沙丘趋于平缓,沙地变成固定状态,许多飞播区变成良好的草场并开始被放牧利用。飞播造林治沙成为勇敢的榆林人战胜荒沙的一种力量显示。

在榆林沙漠飞播造林,选准植物种是头道难关。试验人员不灰心,不气馁、反复试验,反复对比,终于选出了花棒、踏郎、沙蒿、沙打旺、草木栖等5个适生飞播植物种。它们既是固沙造林的先锋树种,又可以作饲料、燃料、肥料,深受沙区人民的喜爱。进而,试验人员又大胆立题,连续试验,解决了播期、播量、种子位移,病虫防治等一个个难题,治沙飞播期、播量、种子位移,病虫防治等一个个难题,治沙飞播造林的难题,一个又一个被攻克,一批又一批科研成果在榆林飞播造林中脱颖而出。近年来,林业科技人员在深化飞播治沙技术的同时,改花棒种子粘土大粒化为粘胶化,仅粘胶化一项为榆林治沙每年节约经费十几万元。在榆林飞播治沙中,还推行了ABT生根粉拌种和新植物种上机试验,拓宽了技术领域,提高了飞播成效。为了巩固和提高治沙成果,早在五十年代初,榆林地区就成立了治沙造林站。此后,又相继成立了治沙研究所、林业研究所。七十年代初,又在试验地先后建立了樟子松种子园和沙生植物园。榆林治沙第一线,荟萃了一批杰出的林业科技工作者。治沙造林专家漆建中兢兢业业,勤勤恳恳,辛勤地工作在飞播造林的前沿阵地。三十多年来,他曾主持完成了10多项治沙造林研究,为榆林治沙做出了突出贡献。

飞播治沙和人工造林。引水拉沙是榆林人民治理沙漠的三大武器。它为沙区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使毛乌素沙漠南缘的沙暴,每年从66天减少到30天左右;沙区六条主要河流,每年输沙量由2.7亿吨下降到1.3亿吨左右,平均减少了51%。治理最早的地区,特别是经过飞播造林的沙荒,地表粗糙度增大36.6倍,土壤有机质增加了28.5倍;特别令人可喜的是,飞播后的沙地,风速减少了71.5%,流沙量减少80.3%,沙区小气候开始发生了显著变化,蒸发量减少了1.2—2.3毫米,相对湿度却提高了2.2—5%。随着飞播面积的增大,人民生

活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加上农田治理措施配套,不少农田成了“旱涝

保收田”。

榆林飞播治沙,是一曲林业、民航、空军紧密协作,共同战斗的凯歌,成为生产、科研、设计部门团结互助的典范。它受到中央领导和国内外专家的一致好评。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89年又获国家科技二等奖。漆建中同志被命名为全国有重大贡献的中、青年科学家。从1985年以后,联合国粮农组织及瑞典、澳大利亚、赞比亚、坦桑尼亚等十多个国家的官员和专家到榆林沙漠考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