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97年04月26日

陕西工人报第5版 西安街头正气歌 还孩子们一个真 驾汽车飞越黄河柯受良热身试飞 踏青路上遭伏击

当前版:第A5版:北国周末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翻页
北国周末
05

还孩子们一个真

文/胡晓萍

不久前笔者曾在报刊上读到一篇被拐学童的故事,遂讲给女儿听。讲到该学童发现自己被拐,机智地摆脱人贩子,找到警察叔叔要求帮助时,女儿竟紧张地瞪大了眼睛,直到得知该学童已被警察叔叔送回家,小女儿才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若有所思地说:“幸好警察叔叔不是假的!”

警察叔叔也可能是假的!孩子天真的心灵怎么会蒙上这样的阴影。

环顾四周,“假”字已渗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从假酒、假烟、假饮料、假“真皮”,到假货币、假公章、假合同、假文凭……几乎应有尽有。“作假”之祸水甚至蔓延到了神圣的课堂,如各类竟赛中的假分数,事先排练好的假“公开课”,都使孩子纯洁的心灵受到污染。“假作真时真亦假”,连久经沙场的成人都常呼上当,更何况涉世未深的孩子!

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被少数利欲熏心的人粗暴地践踏了,这是社会的灾难。笔者以为,最可怕的还是对孩子的影响。孩子们不仅从书本上,更多地是从实际生活中获取生活经验。可以设想在一个“假”字盛行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不可能不对所有的陌生人充满敌意。

孩子与大人不同,他们还不能完全区分“真情”和“假意”、“轻信”与“坦诚”。他们还很弱小,无力与恶势力抗争。为了保护自己,他们只好把警惕性提得高高的。问题在于,儿时的经验会影响人的一生,这些孩子长大后可能会把这种“不信任感”移植到现实生活中,使其社会交往发生困难。正常的社会交往必须以互信为基础,信任感的丧失会使他们因失去彼此沟通、协调、相互合作的条件而形成自我封闭;一些孩子还可能因出于自我防御的本能而改变正常的行为方式,滋生反社会情绪,发生越轨行为。

由此可见,“打假”并不仅仅是一点假烟、假酒、注水猪肉的问题,也不仅仅是消费者利益受到损害的问题,它同时也是为孩子营造一个什么样的成长环境的问题。儿童时期是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为了造就一代诚实的、有健全人格、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我们必须加大“打假”的力度,特别是要从法律上制裁造假行为,还孩子们一个“真”字。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