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炼集团热烈祝贺省劳模大会圆满成功
陕北明珠
记延炼实业集团公司
本世纪三十年代在中国发生了一件震惊世界的壮举,中国工农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到达陕北,从那时候起,延安便成为指导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中心。毛泽东倡导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成为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而代代相传。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就在这块光荣的土地上,在著名的洛川会议的旧址附近,延安精神又一次大放异彩。
延炼实业集团公司2000多名员工,用延安精神建设和发展企业,经过十年艰苦奋斗,取得了累累硕果,到一九九五年底,该公司已形成占地面积千余亩,总投资11.38亿元,净资产6.27亿元,年加工原油150万吨,二次加工能力45万吨的生产规模。九二年在陕西省十大利税企业中名列第七,九五年跨入了全国国有企业500强的第380位,被誉为“陕北明珠”。
艰苦创业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延安地区石油工业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原油产量快速增长,采大于炼的矛盾曰益突出,为了平衡采炼、利用资源,增加经济效益,1985年8月1日,省政府省长办公会议决定,在洛川县交口河桐树底村,建一座采用新工艺、实现深加工的炼油厂。这一决定,翻开了延安乃至整个陕西省石油化工企业新的历史篇章。
1986年底从加拿大引进的166节车皮、2400多吨重的二手炼油设备,运到了距厂区4.5公里的秦家川火车站。当时住的干打垒、吃饭在露天的全公司干部、职工、家属,不分男女老少,不管白天黑夜,顶风雪、冒严寒苦干三个月,硬是用车拉、人抬转运到建设现场,仅此一项为国家节约资金20万元。1987年4月,省化安公司、省设备安装公司、省建六公司等12支2000多人的施工队伍进入工地,白天,施工现场车水马龙,夜晚灯火通明,建设者斗酷暑、战严寒、抢雨季、冒风雪艰苦奋战,他们克服场地拥挤、技术复杂、时间紧、要求高等种种困难,经过几百个日日夜夜顽强拼搏,在一大片农田和荒草滩上,建起了一座炉塔高耸、管线密布、罐区成群、高楼拔地而起、厂房机声隆隆、年加工50万吨原油的新型炼油厂。1988年六月和11月,常压和催化装置先后投料生产,火炬在深山沟熊熊燃起,从此,这颗陕北明珠的希望之光在陕北黄土高原上大放光芒。
1989年初春,为了解决原油一、二次加工不平衡的矛盾、提高成品油收率,增加经济效益,陕北石油开发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确定,新建年产30万吨催化裂化装置技改工程,并列入陕西省重点项目。1990年9月,二期技改工程正式开工。建设者怀着对革命老区做贡献的雄心壮志,发扬一期工程的拼搏精神,密切协作,团结战斗,在工程试车阶段,延炼人提出了“两人工作一人干,抽出一人上一线”的口号,走上现场铺电缆、擦设备,清杂物。数九严寒,气温下降到零下20度,不少管线冻凝了,给试车造成障碍,他们组成了数百人的突击队,一连七天七夜冒着风雪严寒用蒸气吹打冻凝了的管线,保证了试车的顺利进行。1991年12月30日这天,年30万吨催化裂化装置一次试车成功,火炬升起时刻,许多人激动得奔走相告,热泪盈眶。
二期工程,总投资1.1亿元,仅用了一年零三个半月的时间建成,创国内同类型建设周期最短记录。与此同时,他们接连作战,用了不到一年时间,于1992年底又建成了年加工100万吨原油的常压装置,使一、二次加工能力基本平衡,进一步提高了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
回首往事,延炼人在昂首阔步前进的道路上,没有忘记承担装置设计的中国石油化工设计院同志们的精心设计;没有忘记各施工单位顽强拼搏的高贵品质;没有忘记中国天然气总公司、省、地、厅、局各级领导及有关部门从各方面的关怀和支持;没有忘记各位专家、技术人员和兄弟厂家的热情帮助与指导,延炼人怀念他们,感谢他们。
深化改革
延炼人不仅有埋头苦干精神,而且走在了现代企业改革的前列,他们认真学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不断深化改革,实行了全员劳动合同制和聘用制,同职工签定了《劳动合同书》,建立了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在工资总额低于经济效益增长,职工平均工资增长低于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前提下,实施了岗位技能工资,做到了岗位能上能下,工资能升能降,并向工作责任大、劳动条件艰苦和一线职工倾斜,充分发挥了收入分配的激励作用,调动了员工们的积极性。
1994年6月,经省体改委批准,延炼以部分国有资产与其它法人单位共同发起,成立了陕北第一家股份制企业——延炼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4亿多元,融资1.7亿元,使当时正待资金的重整装置项目得以开工。同时,成立了延炼实业集团公司,对国有资产委托经营,对股份公司实行控股,形成了规范化的母子公司。深化改革,转换机制,促进了生产发展和效益增长,给企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当年八月份,公司遭受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灾害,基本生产条件和生活条件遭到严重破坏,在被迫停产18天的情况下,公司依靠转换机制焕发出来的企业活力和员工的积极性,挖潜增效,年底仍超额完成了各项经济指标。实现了大灾之年不减产、不减收、不减少上缴财政的任务,不减少股东红利的四不减目标。1995年,省政府将延炼列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24家首批试点单位之一。
在深化改革的进军声中,根据延安地区发展石油化工走小、特、新路子的指导思想,经上级批准,延炼1993年在西安设立了集科工贸于一体的延安石油化工规划西安研究所,成为收集信息,汇集科技人才,发展石油化工的窗口,从各方面聘请了20多名高工、教授参于指导工作。三年来,研究所围绕公司生产和发展完成了30多个科研项目的予可研和难题攻关以及10项精细化工产品的开发研制工作。研究所下设的延炼科技大厦目前已正式开业;延西精细化工实验厂也即将开车试产。
再创辉煌
1996年5月份,是延炼人忧心如焚的日子,由于种种原因,这个陕北人引以为豪的企业一度陷入困境,两套主要装置停产,生产任务与效益急剧滑坡。在这种情况下,7月6日原南泥湾钻采公司总经理田维宽受命于危难之时,出任延炼实业集团公司总经理,党委副书记,延炼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面对着延炼的现状,这个时年43岁的企业家也不由得双眉紧蹙,他虽然在企业管理上成绩卓著,荣获过各种荣誉称号,并先后使几个企业起死回生,但如今接手管理这个延安的财政支柱企业仍使他丝豪不敢掉以轻心。全年115万吨原油加工任务时至7月才完成了50万吨,而且还要面临装置年度大检修,任务艰巨可想而知。田维宽是共产党员,他知道在这种时候党组织把他安排到延炼意味着什么,他也知道全公司2000多名员工眼巴巴期望着他什么,他没有,也不容许自己再想什么,从下任命书到准备,三天到任。他只身一人轻装来到延炼,住进招待所,开始了他的调查研究。他工作的信条一是“认真”二字,二是“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他坚信只要抓住这两条,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田维宽团结调整后的公司领导班子成员,紧紧依靠全公司员工,从加强管理人手,积极解决群众关心的各种实际问题,对中层以上领导干部做出了八条规定,以身作则,树立新形象。公司先后开展了整顿机关作风,清理整顿小轿车,清理整顿职工从事第二职业,理顺机构,理顺财务关系等五项整顿工作,建立和完善落实各种规章制度,统一了思想,理顺了关系,明确了职责,减少了管理层次及管理中的矛盾,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和工作质量,同时弘扬了正气,堵塞了漏洞,从而激发了广大员工的工作、生产干劲,增强了凝聚力,使企业出现了人大干,厂大变,人心思治,人心思变的大好局面。7月份高速度,高质量完成了生产装置年度大检修,8—10月份各项主要生产、技术、经济指标都连续超额完成任务,3个月创利税1.1671亿元。到了年底,让全公司人人担心的年任务难以完成的问题终于没有发生,不仅完成了115万吨的年原油加工任务,还超额完成利税3000万元。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
延安人不愧是英雄的人民,延炼人不愧是光荣能延炼人,就象在战争年代不惜代价支援中国革命一样,他们如今正思谋着为延安、为陕西的经济建设作出自己更大的贡献。进入了1997年,田维宽又和他的一班人自加压力,把与市委市政府签定的任务合同进行了调整,原油加工97年完成150万吨,利税实现5个亿,两套新装置年底基本建成。为实现这三大任务,元月份他们就提出97年为管理年,发扬延安精神,创新、奋进,造就四支队伍:一支能文能武的管理队伍,一支精益求精的技术队伍,一支经营灵活的采销队伍,一支能打硬仗的职工队伍。管理上突出严(严格管理)、细(细致周密)、实(求真务实)、紧(团结紧张)、高(高质高效)。向管理要效益,向规模要效益,向深加工要效益,向质量要效益。并提出24字工作方针:高标准,严管理;高质量,低消耗;高效率,快节奏;高科技,求发展。1997年,将是香港回归祖国、中国人洗刷耻辱的时刻,也是延炼人再度摸高,决心再创辉煌的一年,目前,延炼人信心百倍,壮志凌云,埋头苦干,加速发展,让陕北这颗明珠在黄土地上放出更加璀灿夺目的光彩。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统战部长王兆国视察延炼实业集团公司。前左为延炼集团总经理、延炼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田维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