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播中美友谊的种子
——记美中友协副主席王昭华
文图/马珂
今年2月21日是中国传统牛年的元宵佳节。这一天,在美国明尼苏达州布莱克中学荟集了700多位中学生及家长和亲友,他们穿中国衣,吃中国菜,唱中国歌,跳舞、说话、玩的戏都是中国式的。这里他们模拟中国式的婚礼,模拟到中国商店购买东西,比赛用中国筷子夹石头,用中国砚台和毛笔写方块字……总之,一切活动都得有中国味。这些黄头发、高鼻子深眼睛的纯美国人如痴如狂,从下午一直“狂”到深夜,颇似中国人的“闹”元宵。
这个别开生面的始作俑者就是美中友协副主席王昭华女士。
王昭华出生在四川,父亲王枕洲原是国民党的高级将领。全国解放前夕,蒋介石曾力劝其父去台湾,被王将军拒绝。后来他携全家人来到香港,两年后辗转巴西,七十年代初全家定居美国。在海外飘泊的岁月里,无论生活多么艰苦,命运多么坎坷,父亲总有一个希望,那就是送子女去美国读书。也许是受父亲的影响,几十年来,无论王昭华身在何处,她永远也不会忘记自己是个中国人,她的根在中国。
王昭华拿到学位后,起初在美国教法语和西班牙语。1972年尼克松访华后,萌发了给美国青年人讲授汉语的念头。她说:“中国是我的故土,我了解那里的文化,熟悉那里的语言,中国强大了,我们在海外的华人都感到自豪,我是搞语言的,如果能通过讲授汉语,在美国青年的心田里播撒中美友好的种子,对两国人民的未来是很有意义的。我要使自己成为中美友谊的桥梁。”
这是一项充满挑战和希望的事业。20多年来,她先后二十次率领美国中学生访华,即使在1989年风波之后,仍坚持携丈夫,顶着各方面的压力再次访华,回国后说服丈夫给美国国会写信,要求取消对中国的制裁。以后7年中,她每年暑假都要把那些向往东方魅力的美国中学生带到中国,向中国的中学生用汉语演话剧,演中国民间故事,演“梁山伯与祝英台”,演“天仙配”,背唐诗,做书法表演,可以说,每一次访问都凝聚着她热爱祖国,热爱事业的赤子之情。
这不,今年5月18日是她的55岁生日,她应陕西国际文化交流中心邀请率领美国中学生来到西安,笔者谨以此文做为她生日的贺礼,也想借此机会,表达中国人民对王昭华这位伟大女性深深的敬意。
王昭华女士96年夏率美国中学生访华团在西安与西安中学生合影《二排左起第七人为王昭华》 马珂摄
牛年元宵节,在美国布莱克中学美国中学生穿起了中国民族服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