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百万职工迎香港回归知识竞赛
主办:陕西省总工会铁道部宝鸡桥梁工厂协办:宝鸡卷烟厂承办:陕西工人报社
(学习资料)
一、可爱的香港
1、香港的名称是怎么来的?
关于香港名称的由来,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岛上原来有个村庄,叫香港村,附近有一条泉溪流注入海,成为一个小小的港口。过往船只停泊于此,船上水手发现这里的水甘香可口,就将这条泉溪称为“香江”,而这个港口也就被称为“香港”。鸦片战争中英国占领香港以后,就把整个岛统称为香港。还有一种说法认为,香港的得名与当地出产的莞香有关。莞香是东莞县、新安县一带出产的沉香——一种贵重的香料。自宋朝起就有人开始在岛上种植莞香,到明代此岛已成为盛产莞香之地。由于当地居民用海船将莞香运往各地,转运港口就被人们称为“香港”。以上两种说法,都给可爱的香港增添了迷人的色彩。
2、香港地区主要由哪几部分组成?面积有多大?人口有多少?
香港地区由香港岛、九龙和新界三部分组成。香港总面积1092平方公里。现有人口631万,其中98%左右是华人。
3、为什么说香港具有优良的地理位置?
香港位于北半球亚热带,介于北纬22°9’至37°,东径113°52至114°30之间。年平均气温22.8℃,最高达33℃,最低为8℃。全年平均降雨量约为2200mm。地理位置独特。它既背靠中国大陆,又处在太平洋、印度洋的航运要冲,既是我国南部海疆的门户,又是亚太地区的核心地带。无论由东而西,还是由北向南,香港都是中途站。
4、为什么说香港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神圣的领土?
早在5000多年前,就有使用新石器和陶器的我国先民在香港区域劳动与生活。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首次完成中国统一大业的赢政皇帝派军南下,在岭南戊边、开垦,实行统治,设置了南海、桂林、象郡三个郡,并移民50万人进行开发,香港隶属于当时的南海郡番禺县。之后历经汉、晋、隋、唐、五代、宋以至于明,这个地区先后隶属于东莞郡宝安县、广州府宝安县、广州府东莞县和增城县管辖,明神宗到清代道光年间,隶属于从东莞划出来的新安县(后又改称宝安县,也就是今日的深圳),直到1842年被英国占领为止,中国政府始终对香港行使主权。
5、古代香港饮誉全国的三大特产是什么?
海盐、珍珠和香木。
6、我国在香港设计建造的世界最高的青铜大佛的名称是什么?它体现和显示着什么?
1989年9月,我国在香港设计建造了世界最高的青铜大佛——天坛大佛。大佛的建成不仅体现了我国的宗教政策,而且显示着香港回归祖国的美好前景。这一世界之最,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7、香港的三大游乐项目是什么?各在什么地方?
太平山顶观夜色,现代化的海洋公园,仿古宋城,这就是当地人所说的“上山”、“下海”、“进城”三大游乐项目。太平山,古时候称香炉峰,位于香港岛的西部,海拔554米,是香港岛的最高峰。海洋公园位于香港岛西北角的海边,依山傍水,两侧邻接深水湾和香港仔海湾,距市中心约有10公里的路程。宋城地处九龙西部荔枝角,属于荔园游乐场的一部分。
8、香港的四大经济支柱是什么?
轻工业制造、金融业、旅游业及对外转口贸易。
9、为什么说香港在世界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香港是世界著名的国际金融、贸易、轻工业、航运、旅游和信息的中心。它同170多个国家保持着贸易往来。早在1989年香港的对外贸易总值就达11332.92亿港元。香港除了是在祖国内地的最大投资者外,在印尼、菲律宾、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台湾地区也有大量投资。以货物吞吐量计算,香港的货柜码头是全球最繁忙的货柜港。以国际旅客数目计算,香港的机场是全球第三个最繁忙的机场。在香港的持牌银行中,有85家居世界前100家银行之列。据1995年统计,香港银行的海外资产总值达6740亿美元,是仅次于纽约、东京、伦敦的世界第四大国际银行中心。香港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承认。一年一度的《财富杂志》的调查显示:香港是世界上最具有吸引力的经商城市。关税及贸易总协出版的1994年年报中,把香港列为1993年全球第八大出口地和第七大进口地。
二、百年沧桑
10、英国是通过哪几个不平等条约侵占香港的?
英国是通过《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和《展拓香港界址专条》这三个不平等条约侵占香港的。
11、中英《南京条约》是在何时何种情况下签订的?割占了香港哪一部分?
17世纪以来,英国一直图谋夺占中国土地。19世纪,英国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活动。1840年一1842年间,英国借口保护英商进行鸦片贸易的所谓“利益”,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迫使清政府在1842年8月签订了《南京条约》,割占了中国南部海疆的门户——香港岛。《南京条约》是西方列强强加在中华民族身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独立的中国从此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12、中英《北京条约》是何时何种情况下签订的?割占了香港哪一部分?
英国割占香港岛后,尖沙咀一带的九龙半岛成为其进一步侵略的目标。1860年10月,英法联军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攻破北京,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屈辱的《北京条约》,英国乘势把强租九龙半岛南端升格为完全割让。
13、中英《展拓香港界址专条》是在何时何种情况下签订的?割占了香港哪一部分?
为进一步侵占香港岛附近岛屿,英国乘甲午战争中列强瓜分中国之际,要求扩展和调整香港界址。1898年6月英国逼迫清政府签订了《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并通过此后的定界谈判,强行“租借”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至深圳河以南的大片土地及附近235个岛屿,也就是现在的“新界”地址,租期99年,到1997年6月30日期满。
14.英国对香港实行了什么样的统治模式?
英国统治香港的模式是根据《英王制诰》和《王室训令》这两份宪制性文件建立起来的。它规定:英王是香港的最高统治者,香港总督是英王在香港的全权代表。总督下设4个系统,构成港英的统治政权:(1)咨询性质的行政局和立法局;(2)以布政司为首的行政系统;(3)以首席按察司为首的司法系统;(4)听命于英国国防部的驻港英军。此外,还设有独立的反贪污部门“总督特派廉政专员公署”。上述政权机构是香港政制的第一级架构。第二级架构是市政局和区域市政局,它们的主要职能是向市民提供市政和文化康乐等方面的服务。区议会是香港政制三级架构的最低一级,它的主要职能是向政府提供咨询,是就本区域内居住或工作的人士福利的各种问题向政府提供意见,并协助监察政府各部门的工作。
15、英国在香港推行一系列歧视和压迫中国居民的政策,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严格划分洋人与华人的界限,华人只能在限定的地区内活动。二是限制华人的行动自由。三是对华人实行残酷的刑罚。
16、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到二十世纪初,香港人民主要举行了哪几次反侵略、反剥削、反种族歧视压迫的罢工、罢市斗争?
1844年10月为抗议当局的《人口登记条例》,抵制交“人头税”,政府和私人雇用的中国工人几乎全部罢工,全港店铺街市停止营业,食品供应中断,3000多华人离港返回广州。这场斗争迫使港英当局宣布暂缓施行该条例,以后又取消了登记费。1857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香港同胞为抗议英国以香港为基地进攻广州,再次举行罢工。此后又爆发过1844年反对法国侵略中国的大罢工,1922年海员工人大罢工,1925年为抗议“五卅惨案”声援上海工人而举行的省港大罢工。
17、香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又被哪个国家侵占有了多长时间?
从1941年12月日本军队攻占香港开始,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为止,日本侵占香港3年零8个月。
18、日本帝国主义为什么要攫取香港?
首先,它可以切断香港对中国内地的一切海上供应。其次,日本占领香港后,日军可以有一个继续南进的跳板,在它与美、英争夺太平洋地区霸权的过程中,能够保障兵员与物资的供应。第三,占领香港可以直接打击英国,消灭英国在远东的军事力量。
19、日本侵略香港期间,有一支活跃在香港新界威震敌胆的抗日游击队,它的名称是什么?
东江游击队港九大队。
20.战后香港经济发展经历了哪四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1946年至1952年为转口贸易恢复阶段。日本投降后,香港恢复了其原来的转口港地位,利用其有利条件从转口贸易和航运中获取利益;1952年至1970年为工业化阶段。随着科技进步,西方主要工业发达国家不断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不发达地转移,这就为当时劳动力成本较低的香港轻工业制品提供了广阔市场。香港人成功地把握了这一机遇,迅速调整工业发展方向,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的棉、毛纺织、制衣等轻工业,从而进入工业化阶段。从1971年至1981年为经济多元化阶段。这一时期,香港一方面进行工业多元化,另一方面经济上也实行多元化,使多个经济部门而不是一个经济部门,成为香港经济的支柱,扩大了香港经济基础,增强了抵抗外界经济危机冲击的能力。1982年至今为经济转型阶段。这一时期在内地坚持改革开放政策鼓舞下,香港经济多元化更趋成熟。在制造业方面,把劳动密集型产业大量转移到内地,特别是珠江三角洲地区,雇用人数大大超过在香港雇用人数。香港服务业也得以蓬勃发展,金融、旅游、通讯等行业发展到了一个更高水平,同时香港经济进一步国际化,国际资本纷纷进入香港,香港资本也大量向海外投资。
21.二战后香港经济的发展速度如何?
从1947年至1987年的40年间,香港人均生产总值实际增加10倍,相当于英国用了200年才取得的成绩,而美国从1840年至1960年的120年间,人均生产总值只提高8倍左右。在过去的20年间,香港生产总值每年平均实际增长7%,比世界经济平均增长多一倍。1994年本地人均生产总值为21800美元,不仅居亚洲“四小龙”之首,也超过了英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
22、为什么说“对外贸易”是香港经济的生命线?
香港缺乏自然资源,从生活资料到生产资料大部分都靠进口,而制造业产品有90%要在境外寻找买主,所以进出口贸易一直是香港经济的生命线。
23、华资在香港经济中占有什么地位?
100多年来,香港的华人资本在经济中的地位日益上升,成为香港资本构成中的重要成份。在1988年底,股票上市的10大财团中,华资占7家,即:李嘉诚、包玉刚、郭德胜、李兆基、郑裕彤、陈曾焘、邵逸夫。
24、香港经济繁荣的几个主要因素是什么?
(1)具有优越的地理环境。
(2)香港华人的勤劳和智慧。
(3)经济以自由港为基础。
(4)能够迅速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抓住国际机遇。
(5)政府注意发挥指导和协调作用。
(6)善于利用外资。
(7)政局稳定。
(8)文化特点属于中西文化交汇。
(9)祖国内地的支持。
25、为什么说香港与内地不但是最大的贸易伙伴,更是重要的金融伙伴?
据香港贸发局统计,在内地目前的对外贸易中,有50%是通过香港进行的。1978年至1995年18年间,香港与内地之间的贸易总值由180亿港元上升到9870亿港元,增长了53.8倍。改革开放以来内地1/3外汇来自香港,香港在内地投资已占外商总投资的75%左右。在香港对内地投资逐年增加的同时,内地对香港的投资也在逐年增加。截止1996年止,经国家批准的香港中资企业已有1818家。香港中资企业已成为在港仅次于英资的第二大外来投资者。
26、为什么说日益强大的祖国是香港经济发展的依托?
建国以来内地按照“长期打算,充分利用”的方针,从政策、物质等方面给予香港大力支持。根据周恩来总理指示,内地从1962年起每天开三趟快车,供应香港鲜肉、活鱼、蔬菜、水果等,既使在“文革”期间,也没有间断。目前香港市场上三分之二的鲜活冷冻食品、50%的蔬菜是由内地运进的。30多年来内地向香港供水达80多亿立方米,有效解决了香港用水问题。广东大亚湾核电站和我国最大的海洋天然气田——崖域13—1气田也开始向香港供电、供气。与此同时,每当香港出现困难和动荡时,如1987年的股灾和1973年的石油危机,内地及时伸出援助之手。改革开放以来,内地把香港作为通向世界的中介与桥梁,同时为香港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资源、广阔市场及众多的生意机会。
27、现行的香港法律主要由哪四个部分构成?
①英国法律;②普通法和衡平法(即判例法);③港英政府根据英国法律的精神并结合香港的实际制定的法律;④中国传统的法律和风俗习惯。
28、香港过渡时期指的是什么时期?
从1985年5月27日中英联合声明正式生效至1997年6月30日止的12年,为香港的过渡时期。所谓过渡是指香港由原英国统治转变为由中国管辖和治理。
29、港英最后一届立法局、行政局和区域市政局、区议会于什么时间终止?
1997年6月30日。
30、英国什么时间在香港建立总督府?有多少任总督?其中第一任和最后一任总督是谁?
英国于1843年6月在香港岛正式建立了总督府。共有28任总督,其中英国侵华代表璞鼎查任香港第一任总督,彭定康任最后一任总督。
31、香港过渡时期主要发生过哪几件大事?
(1)彭定康提出“政改方案”。
(2)修建新机场。
(3)英国政府提出了一项所谓的“居英权计划。”
(4)中国政府反对港英当局制定的《香港人权法案条例》。
32、彭定康抛出“政改方案”是怎么回事?其目的是什么?
1992年10月,新任港督彭定康到任不久,在事先未根据中英联合声明的有关规定与中方磋商的情况下,单方提出了对香港现行政治体制作出重大改变的“政改方案”。这一方案从内容到提出的方式都违反了中英联合声明,违反了与基本法衔接的原则,也违反了中英双方已达成的有关协议和谅解,即“三违反”。英方推行“三违反”的“政改方案”的真实目的,是以发展民主为幌子,企图在香港制造分裂和混乱,为平稳过渡设置障碍,使香港成为独立或半独立的政治实体。
33、为什么要修建新机场?中英两国政府争执的焦点是什么?
香港新机场问题是香港过渡期中英之间斗争的一个焦点。香港是国际航运中心之一,目前的启德国际机场随着香港社会经济的发展,已基本饱和。为了保持香港的国际航运中心地位,为了维护香港的长期繁荣稳定,香港需要一个新机场。这不仅符合香港的利益,也符合中英两国的利益。因此,中国政府一贯支持香港及早建设一个新的、现代化的国际机场。早在80年代初期,中方就建议港英政府未雨绸缪,但港英抱着“夕阳政府”、无所作为的心态置之不理。
1989年10月,港督卫奕信在其施政报告中突然提出了一个“玫瑰园”计划,“新机场建设”就是该计划中的核心项目,即到2006年动用1270亿(1989年的价格)港币建一个现代化的香港国际机场和港口,并且这个耗资巨大的工程要跨越1997年。计划提出前,英方未同中方磋商,也未通报任何资料和情况。计划公布几个月后,由于这项计划的财务安排跨越了1997年6月30日,势必要未来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承担责任和义务才能实施,港英政府的资金筹集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困难,这时英方才回过头来要求中方表态支持。
对此,中方在严正指出英方不同中方磋商就单方面决定跨越1997年事宜的做法违反了中英联合声明的同时,本着对未来特区政府高度负责的态度,就新机场建设问题同英方展开了一系列会谈。谈判过程中的焦点是留给未来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多少钱。中国方面的立场是既希望新机场建成,又要对600万香港居民的利益和香港的长期繁荣负责,在预留储备金的问题上采取慎重态度。经过9个月的艰苦谈判,中英两国政府首脑于1991年9月3日在北京签署了《中英两国政府关于香港新机场建设及有关问题的谅解备忘录》。备忘录确定了机场建设应符合成本效益和不给未来特区政府造成负担的原则,规定港英应在1997年6月30日前对列在备忘录附件中的10项机场核心工程建设负责。港英在1997年时预留给特区政府的财政储备不得少于250亿港元,跨越1997年的债务总额不得超过50亿港元。若债务超过了50亿港元,英方应与中方磋商解决。经过几年反复谈判,终于在1994年11月4日,中英联合联络小组机场委员会就香港新机场及机场铁路总体财务安排签订了会议纪要。
34、中国政府为什么反对“居英权计划”?
1990年,英国政府突然提出了一项所谓的“居英权计划”。该计划的主要内容是英国单方面赋予香港5万个家庭共22.5万人以完全的英国公民地位,使这些居住在香港的中国同胞同时享有英国本土的居留权。英国的这个计划完全违背了中英两国政府就香港居民国籍问题所交换的备忘录的精神,也完全违反了国际法的一般准则。这一计划的实施必然会引起香港社会的分化,并为1997年后“港人治港”制造障碍,使“港人治港”成为变相的“英人治港”。对此,中国外交部发表声明,不承认香港中国同胞在“居英权计划”中取得的英国国籍。
35、中国政府为什么反对港英当局制造《香港人权法案条例》?
《香港人权法案条例》的核心内容就是将该法律凌驾于香港其他法律之上。按照这个条例,香港所有法律,不论是1997年以前制定的,还是以后制定的,都要符合该条例的规定,并根据该条例进行解释,否则,就予以废除。
香港特别行政区的任何法律都必须以基本法为依据,不得抵触基本法,而不是以其他什么法律为依据;在香港所有法律中,只有基本法的地位高于其他法律,此外任何法律都不能具有这样的地位。而《香港人权法案条例》却恰恰起了架空基本法的作用,这就从根本上违反了中英联合声明和基本法。
保障香港居民的权利和自由是我国政府对香港基本方针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英在这个问题上的争论,根本不是要不要人权的问题,也不是人权多或少的问题,而是要不要信守中英联合声明,要不要保证基本法的最高法律地位的问题。港英当局制定《香港人权法案条例》的真实目的不是保障人权,而是以保障人权为幌子,来修改香港现行法律,为1997年以后特区政府的管理和基本法的实施制造障碍,是别有用心的。
三、“一国两制”与香港基本法
36、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对香港问题的严正立场是什么?
香港是中国的领土,中国不承认英国殖民主义者强加给中国的三个不平等条约。对于这个历史上遗留下来的问题,中国政府将在适当的时候通过谈判和平解决,在未解决之前暂时维持现状。
37、收回香港问题是如何提出来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国内形势和国际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党中央提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完成祖国统一和维护世界和平三大任务,中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就在这个时候,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在香港被提出来了,就是英国租借香港“新界”的租期期限(1997年6月30日)日益临近了。“新界”的面积占整个香港地区的90%左右。“新界”租约临近期满的状况,引起了投资者对香港前途的关注。在这种形势下,1979年3月港督麦理浩访华,首次向中国政府提出1997年到期的批地契约问题。我国政府明确表示,这个问题应与香港的主权问题一并解决。随后英国外相和掌玺大臣又分别在1981年4月和1982年1月访华,了解我国政府对香港主权问题的意图。这时,我国政府认为解决香港问题的时机已经趋于成熟。
38、邓小平在何时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伟大构想?其基本含义是什么?实行的前提是什么?
70年代末、80年代初,邓小平同志集中党中央的智慧,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经过深思熟虑后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其含义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统一的社会主义国家里,允许台湾、香港和澳门这三个地区实行不同于大陆的政治、经济、社会制度,即大陆主体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在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这一构想最早是为解决台湾问题而提出的,首先运用于解决香港问题的实践中。
实行“一国两制”的前提是一个国家只有一个中央人民政府,不论是大陆地区,还是台、港、澳,都是中央人民政府管辖下的地方政权,它们不拥有国家主权,不能成为任何政治实体。
39、为什么要用“一国两制”方针解决香港问题?
采取“一国两制”的方针解决香港问题,是一项高瞻远瞩的战略决策。
(一)它有利于和平解决香港问题和保持香港的繁荣稳定。香港的政治、经济、司法制度与内地不同,居民的思想意识和生活方式与内地也不同。要妥善解决香港问题,必须从香港的历史和现状出发,充分尊重香港同胞的意愿。“一国两制”符合香港的实际,对全国的发展有利,也易为英国所接受,因而是和平解决香港问题的最佳方案。
(二)它有利于促进全国的现代化建设。我国内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需要一座通向外国的桥梁,外国也需要一个进入中国市场的渠道。香港一直担当着这个角色,发挥着特殊的作用。实行“一国两制”,符合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整体利益。
(三)它有利于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在完成祖国统一的进程中,香港是第一站。“一国两制”在香港实施成功,将会对推动祖国统一大业早日完成起率先垂范作用,为解决澳门问题特别是台湾问题树立一个典范。
(四)它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国际经济的交流与合作。实行“一国两制”,对维护亚太地区以至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具有积极意义和深远影响,将为国际社会提供一种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存在的历史遗留问题和争端的模式与范例,确保香港的长期繁荣稳定,也将有利于亚太地区经济的发展和世界各国同我国的经济、贸易、技术的交流与合作。 (下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