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97年06月21日
生活广场
06

老年人再婚问题面面观

文/李万全图/杨普选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日益加剧,老年人中孤寡一族日渐增多,据1990年全国人口普查表明,因丧偶而独身的男性老人占23.60%,女性老人占51.44%,超过了半数。如此庞大的群体,衍生出一系列社会问题,再婚问题便是其中之一。

如今,当一些老年人具备了再婚的条件时,社会能给他们更多的重视与宽容吗?尽管建国40多年来,移风易俗在人们的精神世界里谱写了许多辉煌,尽管在国家颁布《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之后,老年人再婚已受到法律的保护。但是,彻底铲除数千年来形成的封建毒瘤,决非一朝一夕之功。在一些地方,老年人再婚仍被视为伤风败俗的丑事。不少老年人在追求自己的晚年幸福时,常常因顶不住社会舆论的压力而含恨却步。据今年2月份一期的《老年周报》载,某单位一位70余岁的退休工人,因丧偶后深感孤独,便萌生了再婚的念头。谁知竟遭到一些人的指责,说他不尊重前妻,甚至当面横加羞辱:“70岁的人还想找老婆,真是没出息,不正经!”面对汹汹责难,老人陷入极度的苦闷之中,身心健康受到极大的伤害。另据全国九大城市老年人状况调查结果显示,老年人中无配偶却不想结婚(或再婚)者,男性与女性分别高达73.4%和86.4%。不想再婚的原因有种种,守“旧”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年逾六旬的陈奶奶,已经守寡近40年。40多年前,漂亮娴静的她,暗暗恋上了本村的一个小伙子。小伙子也倾心于她。可是不久,她却违心地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嫁给了邻村一个从不曾谋面的木匠。婚后方知丈夫是个“痨病鬼”,数年之后,给她留下了一子一女和擦不干的眼泪,撒手西去。尽管此时那个曾倾心于她的小伙子尚未娶亲,仍托人暗传消息;然而,她一次次按住怦然而动的心,守着“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一女不嫁二夫”的古训,拒人于千里之外,一任孤独的泪水伴随痛苦的心,度过一个个寂寞难眠的夜!

老年人再婚最难过的是“儿女关”。据南京一些婚姻介绍单位传出的信息表明,50岁以上的离异、丧偶老人,其再婚成功率极低。某个规模较大的婚姻介绍机构,去年9月份共有16位男性、7位女性老年人登记报名,但到10月份尚在“相处”阶段的仅剩一对。老年人再婚成功率偏低的重要原因,是来自双方子女方面的障碍。

父母为儿女操劳了一辈子,可是到了老年,儿女却很少关心老人的情感。在一些做儿女的眼里,青年人可以风花雪月,老年人寡居后只能苦守孤灯。“老”就当有个老样,不该“老风流”,否则便是丢人现眼。于是,常常想方设法百般阻挠,甚至以断绝亲情关系相威胁,逼迫老人不再动“邪念”。某单位一个经理是个大孝子,媳妇一次说了母亲一句,被他臭骂了好几天。母亲年轻时守寡,老年结识了一位老人准备告别难耐的孤独。可这个经理一天酒后,却跑到爹坟上大哭一场,说对不起爹,妈守不住了,与其在世上丢人,不如请爹把他带去。

金钱,成就了许多美事,但对有些黄昏恋中的老人却成了灾难。那些有稳定收入,且家底厚实的老人寻觅老伴时,一旦对方子女多、家庭负担重,便往往会受到自己儿女的强烈反对。因为他(她)们担心,一朝二老成婚,其家庭财富势必会“分流”。有些愚昧无知的儿女,甚至被铜臭熏失了理智,竟以极端的手段对待生养自己的亲人。豫北一个小山村的马某,当自己守寡的母亲有了恋人,征求他的意见时,他想到的是如果母亲再婚,父亲留下的5万元存款将不属于他。于是,一口拒绝。当得知母亲将与恋人办理结婚手续时,他心里比针扎还难受。一日傍晚,在母亲听到敲门声往外走时,他飞步跑上前拦住母亲。母亲执意外出,二人争吵起来。“啪”,气急了的母亲打了他一耳光。这时,郁积在他心头的怒火火山般迸发出来,他顺手从地上拾起一块砖头,狠狠地向母亲的头部砸去,随着“砰砰”几声闷响,母亲“哎呀”一声惨叫,倒在血泊中……

当一些鳏寡老人,汇聚在现代文明之树下,摘取再婚的蜜果时,其中也有人却在摘取酸涩。不少老年人再婚后不久,又走上法庭重新选择了孤独。据南京市秦淮区人民法院告审庭统计,近年来再婚后又离婚的老年人逐年增多,占老年人离婚案的30%。

彼此了解建立感情是婚姻走向成功的基础,老年人再婚亦不例外。可是,较多的老年人觉得自己一大把年纪了,再婚前再像青年人那样谈恋爱怕被人笑话。然而,草率结合往往导致婚姻如同昙花一现瞬息凋零。72岁的老黄,两年前老伴病逝。去年,他的唯一亲人——孙女又出嫁离他而去。自此,形影相吊的他,只是暗自叹息。当好心的邻居东寻西觅,终于为他介绍了一位63岁的赵女士之后,两人见过三次面,便匆匆办理了结婚手续。老黄满以为从此断弦重续,不再寂寞。又谁知由于缺乏了解,婚后发现在外喜怒不形于色的赵某,在家中却是个“权”欲极强的女人。几十年形成的生活习惯如何改得?老黄无论如何也适应不了赵某那咄咄逼人的架式。日子实在无法过下去,这对老夫妻终于在相处不到半年之后分了手。

老年人再婚除了精神需要和生活需要之外,也是不容忽视的心理与生理方面的需求。婚后心理上的舒适感,使婚姻具有了特殊的治疗功效。

关心老年人再婚,已成为当今社会的新课题。做儿女的应设身处地为老人着想,把“孝”字融进真情里,不要做老人再婚的“绊脚石”、“拦路虎”,而应为老人再婚“架线”、“搭桥”。老年人自身更应冲破世俗偏见的罗网,运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大胆地去寻找晚年的幸福。全社会都应关心和支持老年人再婚,彻底清除封建、狭隘、陈腐的思想障碍,为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营造一个金色的池塘!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