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97年06月28日
憩心亭
04

文化宣传战线上的矿工

文/王萌

那年,他二十二岁。方脸,平头,中等个儿,血气方刚,一副中度近视镜架在鼻梁上,多了几分书生气。他被分配当了一名掘进工。老天安排给高中“老三届”的命运就是这样,16岁就在省报发表过诗作的陈文野,只好把文学梦埋在心底。

 然而,一种炽烈的情感常常在文野的血脉中涌动。他无法沉默。火热的煤矿生活和矿工兄弟无私奉献、顽强拼搏的精神、事迹,薰染着他,教育着他,净化着他。使他感到:“每结识一名矿工/我便多一份智慧/每走过一条巷道/便增加一份毅力”。 (《在历史的档案里》)他拿起了笔,工作之余,写出一篇篇通讯报道和诗歌、散文。没想到,文学梦在矿山找到了沃土。几年后,陈文野被调到矿机关专门搞通讯报道,后来又到矿务局报社当了编辑。岗位变了,他和矿工的情缘没有断。他经常深入基层体验生活,收集素材,然后进行提炼和挖掘。写矿工,他总是透过表面去揭示矿工最为美好的心灵和崇高的精神境界。“零点八米厚的煤层/夹着一群有生命的肉体/夹着我和我的矿工兄弟/爬着/跪着/侧身/仰卧/变换多种姿势/膝盖骨添了一层厚皮/我们也是这夹层里的煤呀/上压下挤/拼命地生存为了献出热力。”(《零点八米下的群体》)如果没有在井下摸爬滚打的经历和对矿山、矿工的深厚感情,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样的句子来的。促使陈文野真正走上文学创作道路的,却是来自矿工献身精神的无声召唤。坐进科室的陈文野始终没有忘记,当年和自己一起在井下战斗过的许多 工友,为祖国的煤炭事业献出了健康甚至生命。哀伤之余,文野写道:“我的心惦记死去的矿工兄弟/象海鸥始终盘旋在海天云际。”(《在历史的档案里》)因此,文野时时勉励自己要用手中的笔为矿工兄弟立传代言,写出他们的生活,写出他们的情感,写出他们的境界。否则,就等于欠了矿工兄弟感情上的债。为此他付出了很多心血,也取得令人注目的成绩。

一九九二年,由亚洲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十多万字的诗文集《七色阳光》是陈文野的文学作品代表作。其中大部分的篇幅写的都是矿工和矿山。文野善于用自由诗的形式来写矿工,写得像矿工一样质朴,而且有着较深的意蕴。他的矿工诗,是真正矿工的诗,也是写给矿工的诗。一位常读文野诗的矿工,虽患有Ⅲ级矽肺病,生命垂危,仍盼望着能见到文野的诗文集。著名作家杜鹏程生前看了陈文野的诗文集《七色阳光》后,写下这样的题词:“他把心献给了煤矿人和祖国山河。”

尚不到五十岁的陈文野,如今已是鬓发斑白,眼镜片也加厚了许多,但他依然在矿区奔波,依然在方格纸上耕耘,依然在脑子里构画着矿工的形象。陈文野给自己确定的位置:文化宣传战线上的矿工。特殊的经历已经把陈文野和矿工永远连在一起。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