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时兴普通话
文/陈新
随着回归之日的临近,香港与内地交往的日益频繁,香港同胞学习普通话已蔚然成风。一时间各部门、各大团体、公司以及众多民间机构越来越重视普通话并竞相学习起普通话来。为了适应广大港人的需求,提高全港普通话的普及率,香港考试局甚至为此宣布将不定期地举办普通话测试,只要是有意参加的任何一位市民均可报名参加,并领取试题样本以便考前复习。据悉,报名参加普通话测试的人相当踊跃,既有土生土长的香港人,也有来自内地的新移民;职业也相当广泛,有文员、商人、工人、报社编辑、记者等。甚至一些家庭妇女也参加了进来。
由于港人对香港回归后的信心越来越大,社会对普通话的学习要求越来越迫切,香港教育界也自发地对长期以来的港英当局的“殖民化”教学政策作出批评和检讨,并积极深化与内地教育部门开展越来越多、越来越广泛的学术交流,尤其在推广普通话方面更显示出其积极态度,并已取得很大成绩。据香港教育署年前估计,1996年全港开设普通话教学的中小学总数达到800多所,占港岛中小学总数的50%以上,比1995年增加了一倍多。
不仅如此,为了满足社会对普通话学习的迫切需要,香港高等院校对普通话师资的培训也很重视,以求保证质量。早在1996年4月,香港大学就与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合作,在香港成立了第一家使用国家标准普通话教学与测试的中心,以培养香港地区高素质的普通话教学师资与人才,适应回归后与内地广泛的交流、合作及共同发展的需要。该中心对所招收的学员资格要求严格,报考者必须先取得香港任何一所大专院校的高级普通话的文凭,方能在该中心修满150小时的课程,然后再到北京深造。
就在香港市民学习普通话成为热潮的时候,全港第一个普通话电台频道也应运而生。从此,香港广播史开始进入了粤语、英语及普通话三语广播时代。有关人士称,该台的开播将为推广普通话行动迈出一大步。
伴随着港人学习普通话热的形成。简体字也在香港热了起来。由于历史的原因,香港一直使用繁体字。学校教授中文时也以繁体字为规范汉字,而香港以往是以英语为第一官方语言的,所以汉字的使用其实并不规范,这一点无论是从大街上的广告还是从报刊杂志上都可以看得出来。同时由于广东话发音与普通话发音差别很大,香港传媒还依据广东话发音生造出许多字,有时中间还加上一些英文词和字母,往往使人看得不知所云。虽然依据基本法,未来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将会自行制定特区的语文政策,中央政府不会对香港是否继续使用繁体字进行干预,但许多香港学者、专家都指出,由于两地关系日益密切,所以港人学习使用简体汉字已不仅仅是一种对主流文化的认同,更是一种现实的需要。不久前香港一家高校对本校200余名学生所做的一个调查就能充分证明这一点。这次调查发现,有50%的学生因学习需要,经常要接触简体字;有70%的学生认为将来自己不可避免要使用简体汉字;有60%的学生认为学校应尽早开设简体字的训练课程;而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认为,简体字笔画少,书写方便,书写速度快。目前港府教育署已委托香港城市大学和香港理工大学着手编制简体字教材,以便高中及大学学生使用。同时,青年商会也举办了繁简对照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