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97年07月05日

陕西工人报新闻广角 邓亚萍情系老区小妹 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的变迁 国人一生的有效工作时间知多少? 爱心唤醒“植物人” 新疆“火泉”

当前版:第A7版:新闻广角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翻页
新闻广角
07

邓亚萍情系老区小妹

文/野村蒙生

春末夏初时节,大别山区麦浪飘香,山花正红,这天,在大别山怀抱的桐柏县一个小山村,有个扎着两条辫子的小姑娘正背着书包沿着弯弯山道往学校赶。同村的学生兴奋地告诉她:“哎,邓亚萍又拿世界冠军啦!”

“真的,俺姐又得了世界冠军?”扎着两条小辫的姑娘听此喜讯,小脸蛋笑得如一朵怒放的红桃花。“俺今天就往北京写信祝贺她!”

一个住在偏远山村的小姑娘,家里穷得至今还看不上电视,她为何把乒坛名将邓亚萍叫“姐姐”?邓亚萍何时又有了这个山村小妹妹?

穷在深山有远亲

1991年,一场特大洪水袭击了桐柏山区,住在该县新集乡新集村的常万义一家两间破草房被冲塌,虽说当地政府很快给予救济,解了家里一时之急,但无房少粮的常万义还是决定和妻子一起到山外打工挣钱重建家园。

常万义一家遭洪灾前共6口人,他的父亲和母亲年纪都大了,常年药罐子不倒,虽说山里人治病不敢用名贵药物,但几年下来,家里也花销得一贫如洗。1989年到1990年,两位老人久治不愈,先后故去,为老人料理后事,常万义又借债2000多元,欠债没还上,又突遭洪灾。年近40岁的常万义和妻子叶大书想想以后的日子,自是有泪无语。

夫妻二人婚后育有一女一子,女儿常娟当时7岁,儿子才1岁多一点,常万义夫妇是没出过门的人,思来想去,出门时还是忍痛把小常娟托给了一位要好的邻居。没多久,夫妻二人在武汉市郊一个体户处找到了活,这才好歹有些收入。小常娟到了8岁,常万义夫妇凑够了学费,托邻居送她进了村办小学。

穷人家孩子懂事早,小常娟进了学校门,自知爸妈挣钱供她上学不容易,学习很用心,在班上总是前三名,爸妈带着小弟弟回村过年,看她得了奖状,高兴得眉开眼笑。1993年秋,常娟升入二年级。这年春节,由于欠人家的债到期要还,爸妈只好含泪让小常娟中途辍学。常娟哭着求爸妈。可每年近300元的上学费用,对常家来说,不是个小数目啊!经过耐心说服,小常娟体谅爸妈的难处,还是离开了学校。老师们见此,深为惋惜,可收入微薄的老师们爱莫能助,老区的失学儿童何止常娟一个呢?

小常娟离开了学校,没忘记学习,她帮助邻居家拔猪草捡柴禾时,筐子里放着语文、数学课本,不懂的地方,就问村里放学的学生。村里师生们得知后,都夸她是个有志气的孩子。

老区人民的贫困状况,近年来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1993年,香港科技大学经过考察,决定在桐柏县新集乡捐资修建一所希望小学。1993年底,“桐柏县香港科大工程希望小学”顺得落成,新集村领导及热心的老师说服了远在武汉打工的常万义夫妇,让辍学的常娟再次成了二年级的学生。然而,外有欠债,家无半间房的常万义夫妇仍然没能力供女儿顺利读书。

正在小常娟愁眉紧锁之时,她怎么也没想到,幸运之神正微笑着向她走来了。1994年元月,慷慨向希望工程捐资4万元的我国乒坛名将邓亚萍,再次向有关部门表述心愿,她想在革命老区(山区)找一位小学二年级成绩较好的女孩子,结为“一加一”助学对子,如果这小姑娘有学习潜力,她将资助这个女孩直到大学毕业。

有关部门被邓亚萍的爱心打动,决定在河南省的数十万贫困儿童中为她找一位合适的“小妹妹”,结果,品学兼优的小常娟被选中。听到自己就要成为大名鼎鼎的邓亚萍姐姐的资助对象,小常娟激动地流下了泪水,远在武汉打工的常万义夫妇,乍听喜讯竟以为在梦中。

姐姐真心帮妹妹

1994年元月下旬,艳阳媚人,柳枝泛青,早春的和风将一条喜人的消息吹进了桐柏山,由团中央、文化部、广电部主办的“跨世纪的钟声——希望工程大型义演”晚会将在京举办,年仅9岁的常娟被选为特邀嘉宾,作为河南数十万贫困儿童的唯一代表参加晚会,届时,邓亚萍在晚会上与常娟——这位“山村小妹妹”一道,和中外亿万观众见面。

到首都北京见邓亚萍姐姐!至今连县城也没进过的小常娟听到这个消息后直是笑,临上北京前,面对前来送行的乡亲和师生们,她去北京见“姐姐”的头一句话还没有想好呢。

坐火车去北京,走出大山的小常娟面对外面缤纷的世界,看啥都新鲜,连两只眼睛都觉得不够用了,到了下塌的高级宾馆,这才又一次想起了见到邓亚萍姐姐该问候些礼貌话。尽管有陪同的人员宽慰她,她心里还是有些紧张。1994年1月28日下午,邓亚萍姐姐笑盈盈地朝着小常娟走来了,小常娟只是大睁两只灵动的眼睛只笑不说话,等到一旁的同志作了介绍,邓亚萍笑着走过来拉住了常娟的小手,亲亲热热地说:“常娟,以后我就是您的姐姐了,叫我一声姐姐好不好?”小常娟见邓亚萍姐姐如此随和,顿时觉得一身轻松,当着大伙的面,脆生生地冲邓亚萍叫道:“姐!”亚萍不愧是在河南长大的姑娘,马上拉着长声应道:“哎……!”紧接着便冲大伙兴奋地说:“俺有妹妹啦,俺有妹妹啦!”

1月28日晚,“跨世纪的钟声——希望工程大型义演”晚会如期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央电视台向全国现场直播了晚会实况,首都众多的文艺工作者登台献艺,以多种文艺形式向全国百万失学儿童及海内外捐资助学的好心人献上一个又一个精采节目。晚会中间,邓亚萍与其他体坛名将簇拥着小常娟和中外电视观众见面,晚会现场的观众猜不出小常娟的真实身份。邓亚萍激动地拉着小常娟的手向观众宣布,这就是她准备一直资助到大学毕业的老区失学儿童常娟,是她认下的山村小妹妹。小常娟此时也大方多了,对着话筒大声说道:“谢谢邓亚萍姐姐,谢谢希望工程,我一定好好学习,不辜负邓亚萍姐姐和大家的期望,长大为祖国争光!”这姐妹俩的精彩亮相,为晚会带来了高潮,博得了观众的一片掌声。据事后得知,在湖北武汉打工的小常娟的父母看到晚会的实况,见到自己的女儿竟跟世界冠军邓亚萍结为姐妹,激动得泪流满面。

在北京,小常娟见到了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爷爷、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谷牧、李沛瑶爷爷、雷洁琼奶奶等领导人,并荣幸地同众多著名歌星合影。在京期间,邓亚萍尽管训练任务紧张繁重,还是陪小常娟一起吃饭,一起游览了天安门,并一再鼓励她好好学习,姐妹俩依依惜别时,邓亚萍又特意为常娟妹妹买了一套运动服,买了书包等一大堆学习用品,车开出老远了,小常娟还看到亚萍姐姐在朝她招手。

从北京回到故乡后,小常娟学习时更加用功了,每隔一段时间,就给邓亚萍姐姐写一封信,汇报自己的学习情况,她寄宿的邻居家里没有电视,但师生们一有邓亚萍比赛获奖的消息,都争相告诉她,她就马上写信向亚萍姐表示祝贺。虽说小常娟的信写得都很短,而且很幼稚,但邓亚萍却能够读懂这位山村妹妹的心,在紧张训练的间隙,她也给小妹妹回信。由此,姐妹俩的感情日益加深。

纸短情长,到底不如姐妹见面更加亲近。当邓亚萍得知小常娟和她北京一别,回校后在班上担任了少先队中队长,且考试成绩总在前三名时,便邀请她进京再叙姐妹真情。

小常娟又一次坐上了北上的列车,1995年11月11日上午9时,这个时刻至今小常娟仍记忆犹新。她刚刚走下火车,就见邓亚萍姐姐从人群中跑过来,笑着打招呼:“小娟妹妹,姐姐在这儿哪!”小常娟看到邓亚萍,也边跑边叫迎上去:“亚萍姐!”刹那间,姐妹俩便亲亲热热地拥抱在一起。在场请邓亚萍签名的球迷见此情景,有的竟不解地问她:“你只有一个哥哥,怎么又来了个妹妹?”邓亚萍调皮地回答:“这是一个小秘密。”说完,拉上小常娟快活地出了站台。

为便于姐妹见面,邓亚萍将小常娟接进了中国体委训练局宿舍楼。在京的一个星期里,邓亚萍依旧坚持训练,但每天总要抽出时间陪小常娟聊天、游玩。一天,邓亚萍带常娟到训练室看练球,见小常娟对乒乓球挺感兴趣,就邀请小常娟:“妹妹,咱俩玩一局。”小常娟在学校也爱好体育运动,可毕竟没经过正规训练,连握球拍都不得要领,在国家队的乒乓球小运动员鼓掌欢迎下,小常娟不好意思地“上阵”了,可她怎么能接住世界冠军邓亚萍姐姐的球呢。邓亚萍见她连接几个球都没成功,就笑着走过来纠正她的动作,并传授接球要领,还大声鼓励她:“别紧张,姐姐小时候练球时个头还没球案高,为打球脚下还垫着砖头呢,来,开拍!”还真灵,这下小常娟竟接住了亚萍姐姐发来的几个球,乐得在场的小姐妹们也直拍手。

这次和姐姐“交手”后,余兴未尽的小常娟深有感触地对邓亚萍说:“姐,您那球咋打恁好哩?”邓亚萍笑着说:“打球也像学习,要想出好成绩就得下苦功夫哟。”小常娟听邓亚萍姐姐简要地介绍了自己苦练球技的成长过程,仿佛明白了亚萍姐姐说的“梅花香自苦寒来”的大道理,对亚萍姐姐更为敬重。

这次姐妹相聚,邓亚萍趁训练间隙亲自开车,陪小常娟游览了北京的长城、故宫、天安门、颐和园、圆明园、北京动物园……这些地方均由邓亚萍做导游。在领略祖国大好河山的时候,邓亚萍不失时机地对小常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希望她好好学习,长大后能和大家一道,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美丽。

在参观游览期间,邓亚萍尽管略作掩饰,但还是免不了被游人认出,每当有人问起她身边的小常娟是她的什么亲戚时,她总是高兴地告诉人家:“这是我妹妹。”有人要与她合影,她也总是要拉上小常娟一起上镜头,游览期间,邓亚萍和小常娟开撞撞车,坐疯狂老鼠,开汽艇,这位世界冠军在山村妹妹身边总是童心大发,姐姐俩所到之处,总是传来欢快的笑声。

时光过得真快,姐妹俩相聚不觉已过了五六天。眼看又要天各一方了,邓亚萍特意带着小常娟去了著名的王府井新华书店,一下子为妹妹选购了《中国通史故事》、《格林童话》等20多本图书,见小常娟很爱看书,邓亚萍很高兴,但又关心地提醒她:“你这么喜欢读书,这很好,但回去后也得注意参加体育运动,身体好了,可是学习的基础哟。”小常娟听了姐姐的话,连连点头。

分手时刻邓亚萍搂着小常娟亲了又亲,并把一个崭新的球拍赠给她。球拍上,邓亚萍认认真真地写着几行楷书大字:“赠常娟妹妹,好好学习!姐姐:邓亚萍一九九五年十一月于北京”,接着,邓亚萍又赠给小常娟一本有萨马兰奇签名的个人传记《邓亚萍》,再次嘱托这位山村小妹妹:“我今天的成功来得很不容易,希望这本书对您有些启发。”小常娟捧着球拍和姐姐的传记,听话地说:“姐,俺记住了!”邓亚萍看着这个懂事的山村小妹妹,满意地笑了。

妹妹真心爱姐姐

小常娟由一个默默无闻的山村穷孩子,转眼之间成了和世界冠军邓亚萍姐妹相称的新闻人物。无论是团委的叔叔阿姨,还是师生、乡亲,对她就更加爱护关心,然而,小常娟却没因此而得意忘形。回学校后,没向学校提一点额外要求,依旧是努力认真地听课做作业,她的爸爸妈妈在武汉打工好几年了,没能力照料她。她住的邻居家的孩子升入初中,上学吃饭时间就和上小学的她不一致。为减少好心邻居的负担,小常娟主动要求邻居在她寄宿的小屋旁砌了个地锅,自己做饭吃,一个十来岁的小女孩,又要上学,又要自个做饭,谈何容易?刚开始做饭时,小常娟热碗剩饭也烧糊了,连饭的咸淡也掌握不准,但她小脸上带着柴灰,眼角挂着泪水坚持独立生活。几个月下来,蒸馒头、煮米饭、下面条、拌凉菜,终于能够做家常便饭了。从此,每当放学回家,小常娟总要边走边捡柴禾,回家匆匆地做完饭,吃过以后就做作业。

小常娟已是五年级的学生了。在农村,五年级已是小学毕业临近升初中的“冲刺之年”,小常娟每天早上4点30分准时起床,再走2公里赶到学校上早课,买不起闹钟,她就听鸡叫,听邻居家早起喂牛的声响掌握时间,即使为做作业晚上近11时睡觉,也从没误了上课时间。在村里,班上的几位同学大多是由她逐个喊醒相约赶往学校的。

已经有了世界冠军邓亚萍做姐姐,有好心人就给小常娟出主意:“你家穷,没钱花了,就给你亚萍姐写封信说一声,让她多接济几个。”小常娟却说:“俺姐已经帮助了俺,俺也不是真过不去,光要人家的,那多没出息。”就这么个小姑娘,硬是喝着她自己做的野菜煮面条,一门心思用心读书。校长王广庆自豪地夸赞小常娟:“这孩子算是替亚萍选对了,她这个小姐妹,没有给世界冠军姐姐丢脸。”

尽管学习紧张,小常娟也想念父母,也思念着邓亚萍姐姐。晚上,她入睡前,觉得孤单时,就把她和邓亚萍姐姐在北京的合影拿出来看看,或者把《邓亚萍》捧在手中读几段。一想到邓亚萍姐姐的爱心陪伴,小常娟一夜便睡得很甜很甜,小常娟兴奋地告诉人们:“有时,俺梦见又和亚萍姐姐见面了,一高兴却醒了,心里就想,这梦要是再做长一些那多美气哩。”王校长问她:“常娟,你亚萍姐是体育上的常胜冠军,你有没有信心和决心,把你的好成绩一直保持到大学毕业,也让你亚萍姐和大伙高兴高兴?”小常娟听校长这样问,不假思索答道:“俺可以!”

希望小学的上课铃再次响起,小常娟便如一只灵巧的小燕子,沿着洒满阳光的路径,迅捷地飘进了宽敞明亮的教室。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