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97年07月22日
社会瞭望
02

还应善待“家鸡”

段作鹏

读罢《卫懿公的“教训”》一文(载本报1997年6月24日二版),笔者忽然想起和卫懿公教训大致相同的故事来。也是春秋时代,只是故事发生在鲁国。有位颇具政治抱负的田饶,在鲁哀公门下多年不被重用。一日田饶要做鸿雁高飞他处,鲁哀公问其故,田饶答道:大王常见鸡,鸡头戴冠,有文;脚长距,能武;大敌前来,善勇;寻食互鸣,乃仁;啼鸣从不误时,守信。鸡虽文武勇仁信五德俱全,大王却不把它放在心上,为何?因为鸡时时就在身旁发挥它的才干。再说大雁,千里飞来,其名昭昭,吃尽鱼虾,糟蹋粮食,一德不备,大王却视为珍宝,何故?因为雁来者远,又属稀罕之物,焉有不爱之理。

卫懿公的教训在于:爱“鹤”成癖,不重实干,终酿大祸。

鲁哀公的教训在于:重雁轻鸡,重“外”而轻“内”,终使鸡作雁飞。

其实,田饶这只“家鸡”在鲁哀公眼皮底下视而不见的现象在我们企业中并不少见。别看有些企业领导到处把“招贤”、“诚聘”的启事登在报上,但“馍还是人家的白”、“外来的和尚会念经”的心理惯性使然,想方设法找“鹤”,到头来只是徒有其重视人才虚名罢了。

现在许多企业面临着不少困境,而这一切都须靠企业自身解决,归根到底要靠企业里的人才解决。我们既不应像卫懿公那样人分三六九等、捧此降彼,也不应该视“鸡”不见。相反,既重视“外来能人”,又充分发挥身边的人的积极性,别让“家鸡”变雁飞,别让良马跳槽跑,使“鹤”带“鸡”飞,在企业中形成人才互补机制,相互提高。只要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块使,我们企业定会一天天好起来的。?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