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翼蓝天摄神州
——空军航空测量团纪事
文图/林泉
朋友,当你伫立在雄鸡形的地图前,你是否会想到:为确定祖国疆界及山川河流的准确位置,是谁首先付出了艰辛的劳动?
当你深受葛洲坝、新安江、龙羊峡及大亚湾电站之惠,而沉浸在幸福温馨之中时,你是否会想到:为开发这些光明之源,是谁洒下了第一串汗珠?
是他们,共和国一支专门从事大地航空测量的特殊部队——驻陕空军航空兵测量团的官兵们!
(一)
中国的航测事业始于1931年。那年8月,国民党政府在陆地测量总局正式建立了航测队。此后这个队只测制了几个军事要塞以及湘黔成渝一带的地形图。到1937年,专业航测队虽然达到6个,但测制业务基本停顿。
1949年10月,在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同时,我人民解放军数路大军正在向西南、西北和东南沿海挺进,部队靠那些缴获的残旧地图,在山林和戈壁荒漠进剿残敌。然而,图上差一厘一分,地上失十里百里的事司空见惯。在解放东南沿海岛屿的战斗中,某部奉命去一座岛上围剿残敌,就是因为地图上把这个岛和另外一个岛名称标错,结果扑了空,贻误了战机。我指挥员曾不止一次愤愤地将图抛开:我们一定得有自己制的地图!
1954年5月1日,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从各单位挑选了70多名精兵强将,在河北唐山诞生了我国的专业航摄队伍——中国空军航空测量队(即空军航空兵测量团的前身)。
初期这支部队邀请苏联航摄专家来支援,与“老大哥”一起边学边干。1955年1月,部队开始独立接受了国家下达的第一项任务——为浙江新安江水电站选址。尽管当时部队的设备极为简陋,但报效祖国的巨大热情使他们义无反顾地驾机飞上蓝天。整整26天,他们向工程技术部门递交了一份详实、清晰、准确的地形地貌资料。从此,新中国航测史册掀开了成功的一页。
同年6月,空军航空兵测量团为国家“一五”重点建设项目欧亚大陆桥——兰新铁路选线。
西北浩瀚戈壁,天空鸟飞绝,地上人踪灭,地标难辨,气流不稳。天上飞行,不比地上走路,来不得丝毫马虎。如果航测不准,每延长一公里铁路,国家就要浪费上百万元。当时平均年龄只有25岁的毛胜利,刘同贵、周仲民,反复研究航测方案,采用仪表和地标相结合分段进行航测的方法,苦战72天,航测面积达48620平方公里,成图的19704张照片全部符合精度要求。
刚刚洗去西北荒漠的征尘,他们又驾机南下武汉王家墩机场,执行长江流域水利规划航测任务。
此次航测,要求质量高、难度大。整个航测共分8个区,涉及云南、贵州、四川、湖北、青海、甘肃等6省,总面积约15万平方公里。
测区内地形复杂:戈壁沙漠横亘,崇山峻岭遍布,大江大河曲折迂回……
测区内气候变化多端:高原风雪肆虐,戈壁酷热难当,云贵川雨多雾浓……
纵然是刀山火海,他们也要闯!
那段时间,他们飞得简直发了狂。迎着朝霞出航,披星戴月返航。每个机组几乎都是油表红色警告指示灯亮了,才肯落地。
今天,闻名遐迩的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和兴建中的三峡工程就是采用他们当年提供的第一手资料选址建设的。
(二)
航测飞行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浪漫,航测照相也不是旅游照相般轻松。特别是在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变幻莫测的气候下,航测就等于探险,时常面临着生与死的考验。
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精确高度到底是多少,因多年沿用外国人提供的间接数据,一直是个谜。
这里险峰簇集,连绵相接,终年冰雪覆盖,飓风、冰雹和雪崩骤起。气候恶劣异常,被国外航空专家断言为“飞行禁区。”
1974年秋,航测团团长陈杰奉命率领90多人的小分队准备向地球之巅挑战。
当时航测分队使用的是一架伊尔18型飞机。执行这次航测任务有三大难。其一,飞行的地区,空气稀薄,在海拔7000米以上,空气中的含氧量只相当于平原地区的40%,发动机容易喘震、熄火;其二,飞机的升限虽说可达一万米,但飞机服役已10年,性能有所降低且以往从未飞到过;其三,在这种环境航测,飞机一旦出现故障或遇到特殊情况,根本无法补救。他们完全有理由,放弃这一航测任务。
然而,对“拼命三郎”的官兵们来说:“只有前行的脚印,没有后退的身影。”他们成立了一支技术精湛、作风过硬的“敢死队”挥师西藏贡嘎机场。为使飞机跃上万米高空,陈杰同志与大家反复酝酿,周密论证,最后确定可行性方案:
——将客舱内的座骑及服务设备等尽数拆除,减轻飞机重量1400公斤;
——“之”字形分段爬升,最后全马力冲剌禁区……
一天,太阳刚刚露出地平线,团长陈杰、副大队长周秉良驾着飞机腾空而起,象矫健的雄鹰,直插蓝天。
5000米………7000米……珠穆朗玛峰渐渐近了,关键时刻到了!
“不好,有强流!”副驾驶周秉良脱口叫喊的同时,飞机被狠狠地颠了一下。速度表指针骤降,刹那间掉了50公里。
气流,如同浩瀚大海的连天波涌,飞机则如同浪尖谷峰中的一叶小船,时而被高高擎起,时而被重重抛下。陈杰紧握操纵杆,他蹬紧舵,及时准确地修正偏差。
近了,近了。
珠穆朗玛峰顶如一只昂然巨兽不可征服,正张牙舞爪地朝飞机扑来。
“加油门!”“加转速”!机长陈杰果断地下令,副驾驶周秉良精确协调。飞机一声怒吼,擦着项峰飞过。
空中照相员甘启南早就打开相机,双眼紧紧盯住目标,“咔嚓、咔嚓”准确地捕捉每一个瞬间。
然而,就在航摄第二条照片时,领航员林崇弟突然发现珠峰一侧升起了一股白烟,紧接着一阵雷鸣的隆隆声传进耳膜。一股极其强烈的气流又向飞机袭来,狠劲地把飞机往下拉。他们早有准备,赶紧加大油门,改成手控操纵,使飞机尽力保持平飞状态。
10月29日13时27分,空军航空兵测量团史无前例地闯跃“飞行禁区”,在我国测绘史上记下了光彩的一笔。这一天,飞机在珠峰上空像犁地似的整整来回耕耘12趟,拍摄下了12条高质量的照片。第二年7月23日,新华社向全世界郑重公布了珠穆朗玛峰的精确高度8848.13米。得到联合国和世界各国的公认,成为世界地界集和地理教科书上的权威数据。
然而从此之后,团长陈杰再也没有驾机飞上蓝天。他50岁就过早地离开了自己亲爱的妻子和儿女。
陈杰去世后,航测团的战友们动情地说:“老团长是积劳成疾,为航测事业献出了生命。”
六十年代末一个深秋,一道令下到了航测团。上级命令他们进驻西北一个偏僻的机场待命,准备执行一项重要任务。
那里,中国原子弹试验就要开始。他们将执行共和国历史上第一颗原子弹破坏现场溅落点的航空拍照任务。
领航员司文兰等一行7人,驾驶着他们的伊尔14型飞机,飞往新疆马兰机场。一下飞机,航测兵们立即制定航测方案,驾着车在试爆区内疾驰。茫茫大漠中,临时布置有仓库、高楼、飞机场、武器装备和各种动植物试验品。他们在这里寻找着、选择着,并将其一一描画下来。
第二天上午,随着一声巨响,蘑菇云升起来了。“起飞!”随着指挥员一声令下,飞机呼啸着跃上高空,进入预定测区。当司文兰从空中俯瞰时,顿时惊愕了:昨天的世界已不复存在,领航图上,经千辛万苦标好的地标,此时已无影无踪,记下的一切参照物也面目全非。
时间不允许犹豫,飞机也不可能飞飞停停。司文兰急中生智,实施全员领航。他发动机组全体人员,在飞机掠过的瞬间,寻找有特征的参照物,然后拼凑大家的记忆确定地标。此招果然生效。机组人员很快发现了目标。
飞机平稳地降到千米以下高度,照相员一次次稳稳地摁动相机快门,中国原子弹的威力在航测兵的照片上,清晰地显示出来,一张张珍贵的资料直送首都北京……
(三)
1976年7月28日凌晨,唐山突发强烈地震。8月1日傍晚,当官兵们正欢度于节日之际,团作战值班室骤然响起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立即选派一架飞机执行唐山地震灾区航拍任务!”随即,虞先豪机组腾空而起。飞机刚飞到商洛山区上空,机组人员的耳机里传来副团长刘同贵那低沉而庄重的声音:“同志们,为了抢救生死未卜的唐山人民,你们受军委的委托,一定要胜利完成任务!”这地面来不及作的简短的战前动员,一下说得机组人员的心里热呼呼的。
飞机在漆黑的夜空中飞行,到华北上空时,暴雨瓢泼,强气流横冲直撞,飞机上下颠簸;远处雷鸣电闪,若碰到电云,飞机将会即刻爆炸。怎么办?时间就是生命,他们毅然决定超气象飞行,终于绕过雷雨云,飞抵北京南苑机场。
震后的唐山,面目皆非。往日清晰可见的地标掩埋在废墟之中,余震不止的大地还在摇晃颤动。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虞先豪机组连续飞行9个小时,于次日拂晓,将完整的航摄照片送到中央。虞先豪机组荣立集体一等功,并被天津市委评为抗震救灾先进集体,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亲切接见。
1987年5月,大兴安岭发生森林大火。22日,他们就紧急起飞,前往漠河航摄火灾现场,在烟火中奋飞,与烈火蒸腾的股股热浪顽强搏斗,在16天时间里,为灭火前线指挥部提供了116份火灾资料,受到空军的通令表彰。
此外,这个团还对陕西安康水灾、甘肃东乡族自治区山体滑坡、青海阿里雪崩等十几次自然灾害成功地进行了航摄。
(四)
当今社会,面对“万元不算富,十万才起步”的世俗追求,而航测团官兵却叫响了“一心一意搞测量,无私奉献保国防”的口号,自觉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抵制金钱的诱惑。
1991年初,徐云龙机组赴胶东半岛执行沿海航测任务。当地一位商人找到他们说:“海中的那个小岛与某国近,某国的商人请你们在航测时顺便拍几张照片。”徐云龙坚决拒绝。两天后,那人又找上门:“只要拍几张照片,我给你四万元。”
要说这么捞“外快”简直太容易了。徐机长驾机常从岛上飞过,拍几张照片还不是易如反掌,但他清楚地知道,那小岛是祖国的神圣领土,祖国的领土就是战士的生命,生命岂能出卖呢?徐云龙严厉训斥了来人,并将他赶出门外。
1992年上半年,航测团在海南执行航测任务。一天,某公司领导找到机组说:“你们航测兵整年浪迹天涯,何苦呀!我们目前急需飞行人员,如果你们到我公司来,每月工资不少于8000元。”但他们回答:“我们测绘兵身负重托,就是要无私奉献,不能这山看着那山高!”
1991年春节刚过,他们奉命航测中老边界。一大队副教导员范显兵主动请缨徒步实地考察,一大早他带着干粮走进茂密恐怖的原始森林。置身高山深谷,悬崖峭壁间,他还得随时与虫蛇猛兽周旋。一天黄昏,他累极了,便靠树上遏息。突然,一声吼叫震响寂静的山谷,令人毛骨悚然。定睛望去,只见一头野象正朝他扑来,他机警地躲开了大象的攻击。就这样,他在边境线上苦干8天,终于完成了任务。之后,有人问他,你一个人在边境线上那么方便,为什么不出国呢?他淡淡一笑,没有回答。后来,人们在他的笔记本上找到了答案:我是祖国的儿子,忠于祖国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姬有明团长,是空军首批授于“功勋飞行员”金质荣誉勋章的十名之一。谈起边界航测,他激动地说:“事关国家的尊严。如果出现偏差,把本该属于我国的领土让给别人,那我们就成了民族的罪人”!他8次执行边界航测任务,每次都干得很漂亮。比如1988年5月,根据中苏政府达成的协议,两国对边界进行航测,姬有明率队飞赴东北。与此同时,苏方也派出一支航测部队执行同样的任务,双方互派观察员跟机监察。这实际上是两个国家和军队间的一次技术较量。
一个月以后,姬有明率领的这支小分队实测面积5万多平方公里、114条航线,提前3个月完成任务。当中苏两方代表互换航摄资料时,对方简直不敢相信,同种型号的飞机,相仿的照像设备,而他们仅完成了规定任务的一半,且质量明显落后于中方。前苏联观察员佛洛洛夫和翻泽米沙翘起大拇指连声称赞:“中国航测技术哈拉绍(好的意思)!”
(五)
人们常常把伟大的祖国比作东方的巨龙,航测兵正是这条龙的描绘者。这描绘,经天纬地,43个春秋,飞越万水千山,历经千辛万苦。在航测团的史册上,有30人以身殉职,有的血洒长空;甚至连一杯黄土的坟冢都没有,有50多人在执勤中致残。然而,共和国的履历表上有他们闪光的足迹:他们航摄面积3360万平方公里,拍摄的胶卷连接起来达1830多公里,相当于贯穿京杭大运河的长度;他们飞行航程相加等于8185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1800圈或地球月球之间往返76次之多。那祖国版图上的航测照片,正是他们业绩的巍巍丰碑;那遍布祖国山河的航迹,正是他们血写的碑文。1993年6月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军委主席江泽民视察该团后,欣然为该团题词:精心丈量国土、航测万里河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