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97年07月29日
社会瞭望
02

赤子豪情向天纵

——记航天总公司504所研制东方红三号有效载荷的事迹

1997年5月12日0时17分,由我国自行设计研制的第三代大容量广播通信卫星——东方红三号,带着血与火的洗礼,冲破沉沉黑幕,开始了它青春的旅程,卫星开通后有效载荷正常。

东方红三号卫星通信舱有24路转发器,其中6路用于传输电视节目,18路用于电话、电报、图文、传真等数据通信业务;由五O四所与德国MBB公司合作研制的赋形波束通信天线,是整个卫星型号研制任务难度最大的系统之一,它能提供与国土形状相匹配的成形波束,从而达到最有效的功率利用。通信天线与通信舱共同构成卫星的有效载荷,是直接为用户提供信息服务的有效搭载系统,它等于把电视台和电台搬上了太空,与地面通信站同时构成了天地通信网络。

5月20日,卫星经过一系列高难动作之后,已成功地定点在同步轨道上。从轨道测试结果看,有效载荷的技术性能良好,电视信号传输的图像清晰、明亮,电话试传效果良好。应答机一直忠于职守。它凝结着五O四所人的心血和智慧,它烙印着五〇四所人—个个可歌可泣的故事。

历史,赋予五O四所东方红三号(以下简称东三)这—光荣而艰巨的神圣使命,也注定了五O四所与“东三”同悲欢、共命运的艰辛历程。从1986年开始研制到1997年成功发射11年岁月—切都在变,但唯—没变的是“东三”在全所职工心中那份沉甸甸的分量和一腔赤子豪情。

1990年是“东三”初样研制的高潮,五O四所主要加工生产车间,在8个月内完成25.3万工时,1991年三季度,持续高温使西安成为全国有名的火城,室内温度高达40多度,但上千份的工艺和图纸等着审编,电扇又不能对着吹,工艺人员置身在大堆的图纸里,已顾不上这些,不少人身上长满了痱子和毒疹。由于在高温下持续运作,仪器设备也超过了正常温度要求,容易出现故障,为了不影响进度,工人师傅们只好把仅有的—台电扇对着设备吹……

1991年大年初一,四车间接到加工一批微波集成电路片以满足“东三”应答机紧急调试的任务。在合家团聚的大年初一,工艺师和工人们赶到车间,开始一刀一刀地刻膜、手工研磨、光刻定位、超声打孔、质量检验。当包装精致的电路片交到设计师手中时,他们真不敢相信是在3天内做出来的。

1992年元月,东三、风云正样图纸2000余张下达七室后,他们已听不到春节的爆竹声,已分不清上下班时间,十几台微机一个半月几乎未断过电源。1993年6月,“东三”三大系统的全部正样产品按期交付总体。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东三”第一发却因推进系统故障而失利。曾维民,这位从来谈笑风生的所长,在中干会上提起此事时泣不成语,因为他深知,任什么话语也无法安慰和补偿千名职工沉痛的心情和八年的付出。航天人痛定思痛,一场自上而下的质量复查工作在航天领域全面铺开…

在测试有效载荷EIRP、SFD、C/T等重要参数值的过程中,技术人员采用几个参数叠加的办法,这种办法不直观、误差大,而国外早已步入计算机辅助测试的自动化水平,于是,有效载荷CAT攻关小组“东三”的需要成立。他们一边编程序,一边在“东三”测试的实践中印证。编程序是一项极为复杂和枯燥的工作,但姚辰却干得津津有味。微机前,他一呆就到深夜2、3点钟,有时竟干到天亮,听到外边传来跑步的声音才回家稍稍休息。经过两年的辛勤攻关,一种最直接、最适用、最精确的卫星有效载荷电性能测试方法在实践中诞生,提高工作效率60倍,为“东三”测试立了大功。

研制中最大最难啃的一块骨头,就是“东三”第二发通信天线的馈源,简称“二馈”。这种馈源是当前国际上比较先进的、新型的馈源之一。第一发由德国MBB公司提供,第二发要用五O四所研制的国产馈源。馈源的结构极其复杂,五〇四所攻关人员在用硬铝材料试制时,要在55公斤的铝坯上掏出7个双工器接口和正反面上百个复杂的腔体,成品件仅980克,难怪外国公司预言:“即使把程序给你们,也加工不出来”。有的领导说:如果我们实在做不出来,就交给德国人完成。而五O四所的回答是:“我们一定要拿出国产的“二馈”。1992年7月,“二馈”攻关的序幕拉开了,其加工图纸,是由德国MBB公司提供的原版白图,共计110多张,图纸全部采用欧洲制图标准,文字为英文和德文。所里要求对“二馈”图纸按国标进行整理。即将退休的吴平开默默地开始了这套图纸的整理工作。他忍着病痛,一个尺寸一个尺寸地翻译、修改,再输入微机。当一张张绘制精美的图纸交到“二馈”研制者手中时,总工艺师杜庆竹心头涌起一股热浪。这一张张图纸岂止是丰富了我们的技术宝库,透过这一个个数据,一幅幅蓝图,我们看到的是一位航天老人赤诚的心灵和殷殷的期望。经过广大技术人员的努力,1994年底,国产“二馈”终于验收交付。当国外一著名卫星有效载荷研制公司参观五O四所加工的“二馈”部件后,当场表示愿与我们合作。

十年心血铸金星,一提起“东三”,每一个职工都会感慨不已。

人们忘不了在那苦战的日子,李总工办公室不熄的灯光。还有李晶哲、孙冠忠、史锦合、陈志远几位“东三”副主任设计师。十年岁月,他们把自己的全部心力交给了“东三”,面对华发无怨无悔。

老研究员黎孝纯发烧39℃,但他仍在加班加点地工作。所里规定3天的搬家时间,他只一天就回到了办公室。

老高工易念学,为了排除星上通道问题,抬着仪器,一次次爬上连汽车也爬不上去的山坡。

承担“东三”晶体振荡电路的宋延秀在做温度试验的日子,父亲不幸病逝,丈夫因病长休在家,孩子又面临中考,压在她肩上的担子很重,但她还是把天平倾向工作。

年轻的设计师杨毅,为了“东三”任务,放弃了一次次考研的机会。

“东三”正样下达一车间,张兴民玩命地干,一人当几人用,曾干过3个通宵,48个小时只睡了40分钟。

“东三”转发器系统进行老化试验,连续30昼夜不断电,技术人员和试验人员也是彻夜不眠。有一天早上,当十室支部书记推开老化实验室的门,眼前的一幕让他吃惊,只见值班的吴淑梅手臂上全是血,通宵不眠加上疼痛,使她表情极为痛苦。原来她在值班时不慎被设备划伤。问她为什么不去门诊包扎,—句责备的问话使她忍了一夜的泪水禁不住哗哗落下,“我怎么能随便走开呢?”。听到这句话,书记得眼睛也禁不住一酸。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一个个可歌可泣的故事,串连在一起,就是航天赤子用自己最崇高的情感为东方红三号卫星谱写的奉献之歌。 (包雪娥)?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