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97年08月09日
劳动者
03

绝招

——记西飞公司钳焊工郑连振

文/韩建设

“要想高质量高速度地完成任务,就得提高技术,手头有些绝招。”已经59岁、当了41年钳焊工的郑连振,这样说,因为他手头确实有不少绝招。

在西飞公司钣金总厂26分厂,有几项关键重要零件一直是郑连振干的。某新机尾锥是大型焊接组合件,结构为空腔体,材料厚度仅0.6mm,焊接后易发生变形,难以校正,敲不得也压不得。郑连振想了一个妙招:在焊前预留变形量,从变形的相反方向加装工艺垫片,焊接变形后,零件外形正好尺寸到位。他还建议设计人员将氩弧焊改为滚焊,这样以来,变形更小了,难题迎刃而解。运七飞机舱门滑轨,是一个细长的弧形焊接件,管材弯曲成形原来采用热加工的办法,因受热不均匀引起扭曲。郑连振自制了一套模具,改热加工为冷加工,保证了零件的精度。该零件装配孔原来是在表面处理之前钻好的,表处后发生变形,影响飞机装配的协调性。郑连振建议调整工艺程序,先表处后钻孔,解决了难题。

郑连振说,自己在技术上不“安分”,总想搞些改进。10多年来他共完成技术革新和合理化建议100多项,每年创造经济效益约5万元。为了提高效率,他自制了大量的工装,从20多毫米的小模具到1米多的大夹具,总共有六七十项。他屡次被评为公司级科技标兵,技术革新能手等。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