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着点,子秦
文/马怀白
进入97年,朋友们发现,商子秦忽然变得行踪不定,扑朔迷离。文艺界各种聚会极少见他露面,打电话十有八九没有接,才听说他在三线学兵聚会上发表催人泪下的演说,转眼又出现在秦岭山巅的嘉陵江源头。猛不丁街头相遇,风尘仆仆,一问才知道是刚从外地归来。要说不见面又似乎时时相见。报刊上常读他的诗文,新华书店看到他的新著,广播中偶尔还听到他在做“热线”,荧屏上接二连三见到他撰写的专题片、春节晚会和歌词。前不久在我省电视台迎回归大型文艺演出中,那一往情深的朗诵诗“告慰祖先”、“小平爷爷的微笑”,一看也是出自他的手笔。从这些现象中我似乎悟出,经过深入生活的冲击,子秦又焕发了创作激情,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收获季节。
1995年底,子秦挂职深入生活,出住宝鸡人民印刷厂党委副书记。告别了编辑的书斋,来到了繁忙的企业,投身入改革开放的崭新生活和企业严峻的生存竞争中。他在做好党务工作的同时,参与了引进设备、考察项目等多项业务工作。在工人群众中,他又找到了那曾十分熟悉的激情和感觉。他的思索,他的亢奋渐渐凝成创作的冲动……
做为一个工人出身的作家,子秦对工业似乎有一种割不断的情缘。70年初,他主动到陕棉九厂,在筒拼捻车间跟班劳动;70年末,他深入宝天电气化铁路工地,住进工程队,和工人一块在西秦岭深处开山掘进。80年代,他先后赴陕西洗衣机厂和宝成铁路深入生活。90年初,他又到宝鸡桥梁厂,西凤酒厂,宝鸡啤酒厂采访,直到去年挂职期间,他还抽空到郑州至安阳间的电气化铁路工地走马观花。这些扎实的生活积累,成为他独特的人生体验和丰厚的创作源泉。
在他的作品集中,我们读到“工业地平线”的组诗,读到“酒魂之魂”、“沟通心灵的桥梁”、“阳光和月光交响诗”等长篇报告文学;特别是他精心创作的叙事组诗“西秦岭纪事”,在大山大川的广阔背景前,再现了慷慨悲壮的铁路建设者的命运和人生,使人震惊,使人感奋,也使人敬仰。最近,在他担任电视片《三线学兵连》总撰稿时,昔日的铁路工地生活体验,更成为他和“三线人”一拍即合的契机。难怪刚刚拿出脚本的提纲,便产生巨大的反响。我想,这不仅仅是一种文学的功力,更重要的是他产生于同一种人生体验从而才会具有真情的倾注和深刻的理解。所以才在真实反映当年艰苦创业生活的同时,他讲出了“三线人”久久积郁于心中的话,“一石激起千层浪”。
一个星期日,我终于在家堵住了子秦。本想是拖他出门,真真正正地休闲上半天,可一看到他堆满案头的采访笔记,才知道他又投入了一部反映老三届知青的电视片的创作,并为此先后在西安、延安、北京采访。望着他劳累疲惫却又忙而自乐的面容,我不禁想到,朋友称他是“负重的骆驼”,他也自称是“旋转的陀螺”,而我觉得他简直是一只全自动手表,没有一刻停摆。尽管我衷心希望他能写出更多的扛鼎之作,但出门时我不由地道一声:悠着点,子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