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都市人已经习惯了白天黑夜把门关得紧紧的,躲进小楼成一统,不喜欢与人有心灵的沟通。
都市的门
文/陆言文
现代都市人是越来越重视门了。机关大院、企业的门楼,有条件的,都要砌得富丽堂皇,巍峨壮观。有的采用现代风格,几何构图,大理石贴面;有的采用古典式造型,琉璃小瓦,飞檐画栋。似乎门楼是一种档次、财富、身份和脸面的象征,所以格外用心。居家的门也了得!木板之外,总要用水曲柳板什么的包装一下,讲究的还要添上些线条图案,再反复喷漆几次,以求美观、典雅。城里人的时尚,还要家家户户装上防盗门,甚至形成一种心态,没装防盗门就没安全感。前几年防盗门只求“防盗”,近年来防盗门也有“豪华式”的了,不仅坚固,而且用料高档,式样美观。有的地方甚至楼底的小车库都要装上防盗门。使梁上君子不得措手足。但据说现在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现代梁上君子不但有高超的撬锁技术,而且已经武装到使用能喷蓝火苗的手提式切割机了。到了这步,什么铁门、钢门、精品门都只能任人宰割。传说有一个居民新村的一幢宿舍楼的一排车库,除了一家,其余都装上了防盗门。一日窃贼光顾,有防盗门的悉数撬开,摩托车、自行车等等值钱的被洗劫一空,只有那家没有装防盗门的反而安然无恙。主人庆幸之中,还发现门上有窃贼贴上的纸条一张,云:“你对我放心,我对你负责”!真应上古人的一句话:盗亦有道。
什么是门?打开是条路,关上是堵墙。打开的时候,它是谦恭,总是躲在不显眼的地方,如同无物;关上的时候,它又很傲慢,与墙如同一体,横亘在前。我国古人对于大同社会的理想之一,就是夜不闭户,道不拾遗。夜不闭户者,夜不关门之谓也。可见社会治安非常之好,人民乐其太平,政府也不用“综合治理”,但可能这只是农业文明的理想。事实上,文明社会总是有关门的时候。关上门,人才有安全感,也有一种保护隐私的功效。关上门,想坐就坐,想躺就躺。甚至可以把腿架在桌子上看看电视,看看书;家人或亲昵,或对骂,甚至或扭打;或不施朱粉,蓬头垢面,或踵衣一袭,衣冠不整,均可。这一份轻松随意,怕是谁也不能免俗。而能生出这种无所顾忌,闲适轻松的,关上的门功莫大焉。拿破仑说过,“脏衣服要关上门来洗”。明代大思想家李贽甚至骇然写下:“热甚,寸丝不挂,故不敢出门”。那时的知识分子在“热甚”的时候,既没有空调,也没有电扇,一把蒲扇如何解热驱暑,只好关起门来,不避自羞了。
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重性,门自然也一样。现代都市人的门也关得太紧了,它不容分说拒绝了温情,消灭了邻居,赶跑了走动。越是高楼林立,门越是难打开。阳台都用厚厚的茶色玻璃封闭了,在楼下是难以喊应的,待走到门前,迎候你的是一副冷冰冰的铁防盗门。厚厚的铁门不传音,敲轻了里面的人听不见,敲重了觉得指头生疼,坚硬得令人心寒。好不容易敲到里面有些动静,听脚步声知道人已走到门口,可又忽然寂静无声了,熟悉都市生活的人都知道这是主人正从俗称“猫眼”的窥视镜里看你呢,如没有相当身份或相当熟悉,你就等着吃闭门羹吧,这时那门似乎就是一副冷若冰霜的面孔,给人的感觉是一种透心凉意。
现代都市人已经都习惯了白天黑夜把门闭得紧紧的,躲进小楼成一统了,不喜欢有客来访,更不喜欢与谁有心灵的沟通,陶渊明的那种“清晨闻叩门,倒裳往自开”的接待来访者的热情已一去不复返,就是现代农村的孩子们从东家到西家的追逐嘻闹,大人们聚在一起,海阔天空摆龙门阵,今天借碗米,明天送篮菜的农家乐也恍若隔世。现代都市人,为什么这么热衷于封闭式的生活呢?我想都市的门,总有一天还是该开的时候依然开着,因为人与人之间总需要文化和感情的沟通与润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