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不同寻常的九十九小时
——秦岭电厂抢修三台发电机组纪实
文/史应照 李均道
6月7日,是秦岭电厂实现无泄漏工厂取得节节胜利,向安全生产100天迈进的最后一天。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灾难悄悄地降临了。
晚22时零5分,由于夏季的高温,造成4号循环泵电缆接头爆炸,引起了电缆沟内18台设备的22条6千伏电缆不同程度损坏,厂用电系统受到冲击,使正在运行发电的3号、4号炉灭火。为保护主设备,22时47分,厂采取措施将3号、4号机组解列停运。可是祸不单行,在向这两台机组倒送电过程中,因联络电缆过载,使正在运行的6号机保安6段、公用三段电缆烧坏,其保护回路出现故障,6号机热控电源随之消失,在这种紧急情况下,6号机组又一次被迫解列停运。
这3台机组的解列,加上当时正在进行着1号机组临修、2号机组大修、5号机组小修,造成了担负着我省发电量近半数的秦岭电厂对外停止供电的事故。
事故就是命令。一场紧张的排险攻艰战在全厂上下打响了!
这天晚上10时许,运行副总工、发电处处长程宝国在家休息,家中的电灯突然熄灭,他立即拿起电话向值长询问,电话已中断,强烈的责任感驱使他不顾工作一天的疲劳,第一个赶到现场。等电话恢复后,他即向主管生产的副厂长兼总工孙德琳汇报了刚刚发生的事情。孙德琳这位老领导,先在家中用电话调兵遣将,又很快赶到现场。厂长杜稳强、党委书记张国显,副厂长张金敦和部门的领导,不约而同地从家中赶来。此刻已有200余名职工摸着黑主动地赶到生产现场。
6月8日凌晨6时16分,西北电管局局长丁中智刚一起床,就得知秦岭电厂出了事故的消息。他仅用了两个小时就从西安火速赶到该厂。一下车,便和随行人员钻进电缆沟察看现场、了解情况部署抢修。并指出,全厂职工要全力以赴抢修,尽快将损失降低到最大限度,尽快恢复发电。——这也是事故发生后全厂职工的强烈意愿,他们按照厂部安排的抢修方案,在各自的岗位上紧张有序地行动起来。
“首先恢复4号机组发电!”这是厂部的命令。
恢复发电,首先要接通电缆。最艰苦的要数电气动力班了。班长张海潮、副班长曹丕国和张慧玲、李志春、蔡恒山等在事故发生后的那天晚上就钻进了6KV电缆沟,仔细摸清了故障电缆的名称和走向,做好标记,于6月8日凌晨4时,提前做好敷设新电缆的前期工作。
在电缆沟的两个防火门之间,30米距离内要做25个中间接头,稍有不慎将对以后安全生产带来隐患。分场安全员金小平、技术员井怀群按照厂部恢复工作的技术要求、严把技术关。他们采取了把电缆头分散到相邻区间的办法,分头把关各带一个小组做中间接头。中间接头技术难度大,做一个接头工作时间不下五个小时,仅有的两名电缆工张慧玲、张国安挑起了重担。时值盛夏,电缆沟里既闷又热,上有照明灯烘烤,身边离不开喷灯操作,渴了喝口饮料、茶水。就是这样他们渴了喝,喝了干,等两接头做完,整整一天的时间竟没有一人上过厕所,喝下的水变成了汗水湿透了他们的衣衫。1号输煤变,1号循环泵……等设备的电缆相继恢复,为4号机这第一台机组启动创造了条件。
在既没有蒸汽、机组又处在极热的状态下,如何启动第一台机组,已成为发电处的一大技术难题。副总工程宝国会同发电处的技术人员制定出了启动方案,经多方技术论证后,4号机组于6月8日晚19时10分点火,次日凌晨1时57分,一次并网成功,从事故发生到第一台机组并网,仅用了27个小时。
就在恢复4号机组发电的同时,燃运二分场的职工经过24小时的激战、将11号皮带开关及有关燃运设备故障排除,电气厂用班、保护班、热工检修队的工作范围内、共同奋战在故障点上。这里工作条件差,参战单位多,他们相互协作,相互配合,于6月8日晚8时将保安6段的30多条电缆全部恢复。6号机组于6月9日23时50分点火,10日1时55分并网成功。从恢复第一台机组发电,到第二台机组并网,仅用了不到24小时。
接着,3号机组又于6月12日1时37分点火,5时整并网发电,从而创造出了该厂职工连续作战99小时恢复三台机组发电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