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力从“家”来
——六一八所铣工工段小记
文/杨银锁 秉军
这是一个由38人组成的包括铣、磨、刨三个工种,老中青三代工人济济一堂的温馨可人的“家”。自1991年成立起,年年都能圆满完成所里下达的任务。在工段办公室的墙上,挂满了各式各样的奖旗、奖状和奖牌。今年新捧回的“全国五一劳动奖状”更为这个家增色不少。
要问这个“家”何以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简单一点说,那就是他们注意对职工进行精神塑造,激发职工的劳动热情,使他们充分发挥自身价值,获得成就感,感受大家庭的温情。
铣工工段承担的任务并不轻松。618所的许多试制和小批量生产任务都压在这30多人肩上。他们经手的零件精度要求高,形状又复杂各异,图纸一拿到手,不管是钻孔、磨平或是刨光,啥活都得会干,还必须熟练,可称得上是脑体并用。
活重不要紧,要紧的是能否形成“家庭成员的向心力,俗话说:“人心齐,泰山移”嘛。为此,工段首先从感情人手,关心职工的思想、生活,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营造融洽和谐的氛围。不管是谁遇上小病小灾,工会的同志都会带上礼品前去探望;年轻人结婚,大家积极张罗,帮助布置新房,在所里电视台点歌祝贺,让喜事办得热热闹闹;职工过生日,准会有段里同志送来小礼物,礼虽轻,情意却浓。此外,工会组织还经常利用业余时间为大家谋些“福利”,诸如批发生活用品,举办卡拉OK舞会、春游等活动,活跃大伙的业余文化生活,增强职工的凝聚力。
工段干部说:“有苦对我们诉。”他们不计较个人得失,安排工时调配适当,让大家都能发挥所长;考核评奖一碗水端平,使大伙心服口服。工段十分重视发挥骨干的模范带头作用,对于完成任务好,不计报酬,真心为大伙服务的骨干给予表扬和物质上的奖励。技术骨干杨高丽在铣床前已站了20多年,她完成的工时数在女工中一直名列前茅。去年她一度患病,可她宁肯让丈夫把饭送到车间,也不愿耽误工作,被所里评为优秀女职工标兵。在铣工工段,比学赶超已蔚然成风。38名职工就有38支奉献者之歌。这些歌弹奏的是和谐的音符,吟唱的是“家”的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