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枣糕
重阳佳节,旬邑民间既无登高之习,又无赏菊之趣,而普遍流行送枣(早)糕之俗。送枣糕,又叫追九月九,亦称追节,提起这个节俗里面还有一个传说。
很早以前,有个青年农夫中秋新婚,贪恋娇妻,懒于劳动,地里的庄稼熟了,他不管,让鼠咬雀叨,损失过半。媳妇劝他下田收割,他不听。媳妇把这件事告诉了娘家妈,娘儿俩一商量,把家中的面全做成糕,带到田里,边收庄稼边吃糕。农夫一觉醒来,已是日上三竿,见家中无人,寻吃的,没有,他饿得心慌,找到地里,见媳妇边收庄稼边吃糕,明白了她的良苦用心。心头一热,下田和媳妇同劳动同吃糕。从此,小俩口恩恩爱爱,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后来人们便把这催人早醒悟的糕叫早糕,又因这种糕用红枣装饰,所以又叫枣糕。
枣糕分圆的和方的两种,上下两层,中间嵌红枣,上边做成各种祥禽瑞兽,花卉翎毛。常见的造形莲花娃娃鱼、鸡娃糕、石榴糕、圆盘糕等,各种造型均用红枣点缀,红白相间,煞似好看。如虎头糕的造形准确、逼真,形似、传神。农妇们捏出的面虎站有站相、卧有卧姿,双目圆睁,炯炯有神,那只用支杆(扫帚棍)插起来的大尾巴似有抖尾凌空之势,威震百兽之威。“莲籽娃娃鱼”则更具夸张寓喻性。虎头虎脑的小孩子和肥笃笃的鲤鱼头首相分,身子却粘一起,变成了一朵盛开的莲花,这种独特的变体造形中暗喻着“连(莲)年(粘)有鱼(余)和莲(连)生贵籽(子)”等美好企盼,这种简繁得体,主次有别的艺术夸张,给人美的享受,美的联想。
旬邑人给出嫁的闺女送枣糕,意在督促婚后的闺女和女婿莫贪恋热被窝,早起早劳作,才有幸福生活。重阳节这天,乡间小道上,大街小巷,人们或骑车,或步行,或手提,或肩挑,三三两两送枣糕,走亲戚。这天,村巷院落里,老太太,大姑娘,小媳妇东家进,西家出,看花馍,评枣糕,指指点点,评头论足,不论到谁家,主妇都要拿出娘家人送的枣糕让她们观赏品评,这些能姑巧妇吃着看着各种枣糕,热闹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