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当心别掉进招聘的陷阱
魏青
随着人们就业观的更新,用人制度的全面改革,招聘已成为人才流动进行双向选择的有效途径。通过招聘,许多急于用人的单位找到了合适的人才,而许多应聘者也通过招聘,发挥出自己应有的才能,但纵观目前的招聘却还存在许多问题。
其一:瞒天过海的广告语。极具诱惑与骟情的虚假广告词是一些招聘单位常用的手法,比如“您想一辈子拿低薪吗?如果你是一个大丈夫,想一辈子让老婆说你无能吗,现在有一份工作,你可以自己当老板,收入高低全由你决定,心动不如行动,机会难得,时不再来,快来应聘吧!”又如“重金诚聘”、“与您共创辉煌”之类的广告语充斥于媒体。一些招聘单位动不动在广告语中郑重承诺:总经理助理年薪30万甚至50万,实际只不过在追求一种广告的轰动效应。一些新开业企业在招兵买马之时,顺便在招聘书上征集本企业某种产品的广告语,许诺一等奖5000元。征集广告语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原因就是越来越多的应聘者辛辛苦苦弄出来的广告词和司徽厂徽及商标到了应聘单位都打了水漂,如果你打电话咨询,回答不是还没有评审就是你的作品没评上。
其二,招人之意不在人而在乎钱。许多招聘单位往往将招聘时间拉长,目的是放长线钓大鱼。笔者曾留意过一家医药集团的招聘书,招聘时间长达两个月,薪金也很高,离招聘的最后期限还有5天,笔者去了一次,被告知填一张应聘表收费10元,笔者翻了厚厚一本登记表,粗略算了一下,也有1500人,光是报名费该单位就赚了一大笔。越是热门职业,收费越高。某航空公司招聘空勤服务员,报名费200元,目测费200元,体检费300元,培训费500元,还没见个三七二十一,许多家长领着孩子望费兴叹。招聘收费已成为招聘中的“陷阱”。
其三,传媒把关不严。按理说招聘广告也是一种广告,而广告有《广告法》制约,但目前有关部门还没有出台关于招聘广告的管理细则,一些传媒只要招聘单位给钱,便不管所登招聘广告单位的真假情况,往往使应聘者上当受骗。
其四,利用招聘剽窃应聘者科研成果。一些计算机公司或其它企业集团在应聘时往往要应聘者带科研成果而来,一些科研人员将自己数年的科研成果赶紧奉上,过了些时候去问应聘结果却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在国内已发生了数起剽窃应聘者科研成果的官司。
面对招聘中出现的以上问题,做为应聘者来说,应时刻保持一份清醒头脑,做为有关部门来说,应切实对招聘加大管理力度,为人才的合理流动创造出一个有序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