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进一步增强贯彻基本路线的自觉性
——二谈深入学习一彻十五大精神
本报评论员
实事求是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据此,党的十五大再次重申了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当今中国最大的实际,也是中国的基本国情。对初级阶段理论和基本国情,广大职工在学习中要充分认识,全面理解,准确把握。着重要搞清楚两个基本问题。
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十五大作了简明概括: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的社会主义又是一个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这段话有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背离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还是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这是一个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十五大报告从9个方面对初级阶段的性质特征、道路、任务和历史进程等作了系统的阐述,使我们对初级阶段的认识更加完整,也更加深刻。
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必须要从初级阶段国情出发,它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改革开放以前,我们国家在建设社会主义中出现的失误,根本原因之一就是提出的一些任务和政策超越阶段。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功,根本原因之一在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国情出发,克服了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又抵制了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错误主张。十五大进一步强调这个问题,是因为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开创新局面的任务艰巨,解决目前出现的种种矛盾,澄清人们的种种疑惑,认识为什么必须实行现在这样的路线和政策,而不能实行别样的路线和政策,关键还在于我国目前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初级阶段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基石,是制定党在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和全部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
其次,要搞清楚在初级阶段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在初级阶段建设社会主义,尤其要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只有紧紧抓住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这个主要矛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各项工作都服从服务于这个中心,围绕发展,以改革为动力,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同稳定的关系,在社会政治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在改革、发展中实现政治稳定。只有这样,才能集中力量完成发展生产力这个根本任务。由此决定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必须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根据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十五大又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构成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这个纲领,既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又是党的基本路线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展开,是这些年来最主要经验的总结。对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主要矛盾、基本路线、基本纲领的认识和确定,说明我们党对在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认识更加成熟,方向更加明确,目标更加具体。坚定不移地沿着这个方向走下去,就一定能建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工人阶级和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之所在。
第三,要进一步牢牢树立发展是硬道理的观念。要认识到在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在于依靠自己的发展。不发展,生产力上不去,大到国家,小到单位、个人,面临的种种矛盾就不可能解决,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无从谈起,广大职工的利益也就无法保障。要进一步增强改革的意识。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其它社会制度无法比拟的优越性。而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是不发达、不健全、不完善的社会主义。在这个阶段,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是受局限的,特别是职工的具体利益,如就业、收入、医疗、养老、住房等等,都与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程度有直接联系。只有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搞活社会主义经济,提高企业效益,增加社会物质财富,职工的具体利益才有可能得到根本保障。另外,改革本身就是利益关系的调整,一些改革难免触及到职工个人利益,会给职工带来一些暂时的局部的困难。但从根本上讲,是有利于经济发展,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的,是符合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广大职工应给予充分理解。特别是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后,矛盾很多,难度也大,要解决只有依靠继续深化改革,而别无它路可以选择。广大职工对此也要有充分认识,要从大局出发,正确处理好个人利益与国家、集体利益的关系,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积极支持投身于改革。党和政府也在采取有力措施,将进一步把改革中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