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如何看待国内国外差别?什么是“软着陆”?怎样“抓大放小”?
萧灼基阐述新观点
日前,北京大学教授萧灼基针对目前人们关注的一些热点问题,阐述他独到的观点。
对于日前存在的两种差别,国内差别(东西部相比)与国际差别(国内外相比),萧灼基认为:两个差别都应缩小,但应先缩小国际差别,再缩小国内差别。他认为,只有先缩小国际差别,国家的经济实力才能增强,这样才有可能更好地发展西部。他进一步指出,东西部差距尽管近两年有所缩小,但在若干年内,还将扩大,这是因为东部的经济基础、投资环境、市场经济条件大大改善了,而西部还需要较长时间;政策上虽向西部倾斜,但市场的力量是继续发展东部,目前看来是后者的影响力大于前者。然而,他不认为西部可以等待,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同地区有不同的优势,只要能驾驭优势,就能加速发展。
对于“软着陆”的提法,萧灼基说,马克思认为:经济是不能着陆的,是不能停滞的,只要一停滞,这个国家或民族就会衰亡。经济上只有飞得高还是飞得低,飞得快还是飞得慢之说,不能着陆。即使增长速度为零,也有简单再生产。事实上,“软着陆”是一种形象说法,是指“适度增长空间”。
对于目前使用频率较高的概念——“抓大放小”,相当一些人认为,“抓大”是按规模来抓。萧灼基认为,应将规模问题与功能问题结合起来考虑。某些尖端科技、某些资本有机构成高的企业、某些社会公共品的供给企业,即使不大,也要抓;某些规模大的企业,市场能搞好的(例如大商业企业),政府可以不抓。谈到“放小”,萧灼基认为:放小的本质是资本转让,不等于私有化,是资本流动重组,不是资产流失,只不过是由实物形态变成了货币形态。
(摘自11月21日《人民日报·华南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