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人有好报
烈士遗孤受关怀
痛失丈夫夫泪
1986年,23岁的杨清汾怀着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从四川省彭州市远嫁四川资阳市河东乡,与青年农民张进学缔结良缘。张进学勤劳、善良、能干,农忙在家务农,农闲做生意。他们夫妻俩恩恩爱爱,小日了过得很幸福。
张进学助人为乐,在危难时挺身而出,从不畏惧,他曾3次救火,7次救人。
1989年9月20日,资阳县河东乡云台村罗德中父子相继掉入沼气池中,拚命挣扎。这时,张进学赶到了,不顾一切地跳下去。他抱起罗德中,沿木梯一梯一梯地向上爬。已爬到第五梯了,只差两梯罗德中就能脱险,然而沼气池中的甲烷熏得他四肢无力,他的手再也捏不住木梯,栽人池中,壮烈牺牲。
1992年,国家民政部授予张进学烈士称号。
张进学牺牲后,资阳市各级领导对烈士遗孀、遗孤十分关怀。杨清汾、女儿张学芬、儿子张印的户口转成了城镇户口。1993年2月,杨清汾被招入资阳市工矿贸易公司工作。子女张学芬、张印每月每人领取抚恤金86元,在校每人享受学费减免20元。
社会各界的关怀,公爹、公婆、弟妹的关心帮助,使杨清汾感受到了社会的温暖。
无奈的呼唤
杨清汾努力工作,精心哺育两个孩子,虽然累一点,苦一点,生活也很充实。
1995年底,杨清汾所在的资阳市工矿贸易公司改组,要求每个职工交3000元风险金。同时,安排杨清汾到远离资阳城的清泉去工作。3000元虽然不多,可对杨清汾这个靠微薄工资勉强度日的家庭来说,还算一个不小的数字。如果把她调到清泉去,孩子在城里读书,家在城里,她将无法照顾孩子。
杨清汾困惑了。钱没有可以贷款,可公司效益不好,月工资仅100多元,更难的是去清泉上班与照顾孩子不可兼得。公司领导给杨清汾做工作,让她挂职下岗,停薪保留工职,两不补。从1996年元月起,杨清汾就呆在家里,想找点活干,可始终没有找到。没有了工作,杨清汾就更困难了,每月仅靠孩子的抚恤金172元来维持3个人的生活,其艰难是可想而知的。
1996年4月,在穷困逼迫下,杨清汾咬咬牙,把两个孩子交给弟弟一家照顾,含泪踏上了北去的列车。她想,自己年纪轻轻的,出上挣点钱做本钱,回资阳摆个摊滩,或学个什么手艺,总会把娃娃养大。
几经周折,走了几个城市,杨清汾都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不是别人不要她,就是她不愿做,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工作,没干几天就干不下去了。杨清汾这才知道,大都市虽然富丽堂皇,遍地黄金,可这些都不属于打工族的,更不属于像她这样孱弱的女人。她用完了身上的钱,只得一边打工,一边寻找工作。最后,她来到北京,在火锅店干了几个月,离家久了,她思念子女一天比一天强烈。1996年8月,杨清汾回到故里,与孩子团聚。当她第一眼看到两个孩子,可怜巴巴的样子,大为震动。她发誓再也不离开孩子。她伸出双臂紧紧拥住孩子,——任泪水涌流。
不久,公爹张蜀汉的药材生意做垮了,负债几十万元。债主纷纷上门逼债。万般无奈之下,张蜀汉决定卖掉仅剩的3套房子,以解燃眉之急。杨清汾的一套房子也在被卖之列。如此,她们三母子将面临无家可归的困境。
没有工作,没有生活费,又将没有房子,这日子怎么过啊?
杨清汾提起笔,写下生活的困苦,艰难的处境,请求有关部门阻止公爹卖她的房子,解决她的工作,解决子女学费,并给予困难补助。她到成都,找到《华西都市报》社,反映了她的情况。该报记者立即打电话到资阳有关单位和杨清汾所在的公司。杨清汾回资阳市找市民政局、找公司,最后找到市委书记肖刚勇。
人间有真情
房子终于留住厂。
资阳市委书记肖刚勇知道杨清汾的情况后,立即打电话找市民政局,市民政局找到市房管局,扣下了张蜀汉的房产证(杨清汾那套)。后来,张蜀汉把一套稍小的房子留下了,并写下契据。
资阳市教育基金会从今年4月起,每月资助两个孩子各54元。
今年9月,资阳电视台在“周末话题”栏目中对杨清汾进行了报道。
资阳市雁江镇桂花井居委会杨明华向杨清汾捐款100元。其女张学芬所在班的同学纷纷捐出零花钱,共50余元。10月10日,肖刚勇书记亲临杨清汾家看望,捐款500元,同天,资阳市广播电视局、资阳市环卫所捐款500元。
肖刚勇表示:“杨清汾的问题一定要解决。”社会各界都向杨清汾伸出了援助的手。